> 正文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改革创新注入新动力

2015年01月29日 15:55:48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充分认识发展仍是硬道理

  李伟说,面对新常态下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发展,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保障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不言而喻,发展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增长。因此,在新常态下,仍必须使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换挡而不失速。当然,我们所需要的增长速度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增长方式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是建立在新的增长动力基础上的速度。

  第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顺利迈向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但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2013年,我国人均GDP虽已达到7000美元左右,却只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与智利、土耳其、巴西等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在世界人均排名仅在80位左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建设民富国强的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时期地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首先,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迈向高收入社会的需要。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最终状态的,是经济能不能以一定速度持续增长。其次,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以一定的增长速度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再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需要。在高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系统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容易被资产价格等因素上涨所掩盖。事实上,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不容忽视的财政金融风险。如果经济增速出现显著下降,资产价格就有可能大幅度缩水,企业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有可能使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威胁。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新动力。其主要特征应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经济增长要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的高效集约使用,技术进步在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将更多来源于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他说,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动力基础之上,才能应对世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挑战,获得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才能以较少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突破环境对发展的严重束缚,有效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创造永续发展所需要的支撑环境;才能满足新常态下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有力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

  辜胜阻也认为,过去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市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代价这样的老路已经不能再走下去,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同样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旧的发展模式被重构,新的驱动力亟待注入。他说,我国前30多年改革的基本动力可以简单总结为两个字:“得利”。国家采取了诸多促进改革的特殊政策,形成了“谁改革谁有利,先改革先得利”的局面,这一改革激励的逻辑和机制,使得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这种改革路径也会产生必然的副作用和代价。因为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品,用“谁得利谁改革”的机制来推动改革,相当于用一种生产私人品的逻辑来生产公共品。这种改革的逻辑会导致经济运行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并且导致各个领域中出现既得利益集团,利己就推动改革,无利就阻止改革,给进一步的改革设置了障碍。因此,需要有新的动力来推动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赵晋平认为,作为开放型经济体,中国未来关键还是要开拓新的空间。2015年,中国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一带一路”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着力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等,有望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这是我国拓展新增长空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取向。根据目前的计算,涉及的人口约占全球61%,GDP占全球28.5%,外资净流入占40%,出口占37%,进口占32%,其中农业占51%,由此,可以看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68127437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