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青年记者畅谈践行“四向四做”体会
2017年05月10日 17:03:1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让手中的笔,永远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我看来,“四向四做”是对新闻工作要义的高度概括,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根本指针。

    我目前就职于天津日报新媒体中心,近两年来,我切身感受到媒体新旧转变融合间的碰撞甚至疼痛。我觉得新媒体是战场,有诱惑,有压力,有陷阱,人在其中,总会有瞬间的迷茫,为别人屡屡的“10万+”眼热,因别人的粉丝飞涨而暗自想过要不要放弃原则,每当这些时候,重温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一系列讲话精神,便如一记迎头棒喝,令人清醒,作为党报记者不能忘记,我们有自己的忠诚和担当,规范和准则,职责和使命。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从业的大前提,拥护党的主张不是迎合敷衍,而是我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国的成就、天津的发展有目共睹,因此即使是做舆论监督报道,立场仍是鲜明的,指出问题是为了改进提升,不是为了抹黑否定,社会中常出现问题与成就并存,不能因为问题而抹杀成就。有了这些概念,下笔自会有分寸,在批评报道中蕴含善意与关切。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媒体记者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不是难在导向正确,而是难在于众多杂音、谣言的干扰之下说出事实,澄清谬误。都说有理不在声高,这个铁律有时在新媒体是失效的,新媒体的声音大小体现在阅读数上,尤其当某个事件形成了舆情热点时,自媒体一拥而上,正规媒体更要力争发出洪亮的声音。

    2015年7月,我当时在《每日新报》的新媒体部,偶然从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帖子,一个患儿家长控诉天津市第二儿童医院某医生黑心医疗,帖子引起了很多孩子家长的共鸣,在朋友圈里渐呈刷屏趋势。

    医患矛盾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痛点,其中的许多矛盾是基于不信任和知识不对称产生的,于是我找到了这篇帖子中提到的那位医生,将患儿家长在帖子中提到的质疑逐一向她核实,然后成稿。那篇稿件2天之内的阅读量达到130万+,在当周全国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排名中位列第二。但我认为,这篇稿件最大的收获不是130万+的阅读量,而是社会效益,普通受众对医生群体的偏见有所消解,不只局限于天津本地的医生群体,对正规媒体有了新的认识。事后许多医生朋友对我说,这篇稿子写得好,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天津日报》新媒体中心不只关注本地新闻,也关注国内的重大事件。大家一定都还记得,2016年,悬了18年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凶手高承勇被捕后,我和同事即刻启程赶往白银。

    当时媒体大多将报道重点集中在嫌疑人高承勇的身上,挖掘他的成长过程、婚姻家庭,尤其是他曾经差点考上飞行员的细节,甚至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值得怜悯的悲剧色彩。

    这其实是目前新闻操作中比较常规的手法,挖掘背景,客观讲述。我们的第一篇稿件也是以此为切入点,但做完以后并不满足,既然是连环杀人案,总要找到受害者家属才算有个交代。我们选取了几个受害者家属,但是很不凑巧,家里都没人,最后我们心一横,决定去攻一攻那个看起来最不可能的目标——该案最小受害者,8岁女童的家人。

    女童的父母住在一个单位小区里,我们在小区里逢人便问,挨楼敲门,挨层敲门,最后分析选定了一户人家,开始在门口死等。

    等到中午一点多,几乎都要放弃了,电梯里忽然走出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妇女,我们尝试着问她是不是帆帆的母亲,她说是。那一刻,我们竟紧张得有些结巴。我们想,这种采访必须尊重受访者意愿,于是老实表明身份,小心翼翼说明来意,然后忐忑地等着她暴跳如雷地把我们轰出去。没想到,她沉默片刻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后来帆帆母亲的妹妹跟我说,她的姐姐18年来从未向任何人说起过当年案发后的细节,她独自承受着所有的痛苦,这次采访终于给了她一个宣泄的机会。对女童母亲的这篇采访在《天津日报》官方微博上的阅读量逼近一千万,而且这是一篇全国独家稿件,此后女童母亲再也没有面对过任何媒体。

    当我点开微博下的留言后,我是有些吃惊的,许多读者表示,这才是他们想看到的报道,凶手的所谓不幸不应该被无限扩大渲染,那容易淡化受害者家人的痛苦,是对受害者家人的二次伤害。

    因为那篇稿件,我开始思考,当我们面对优秀的新闻选题,要具备驾驭能力,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以工匠精神雕琢我们的事业,是我们一刻不能懈怠的课题。带着这样的新闻志向走下去,走到基层中去,离得越近,视野越清晰。

    身为记者,总会怀揣着记录时代的大理想,将时代放大千倍,便是亿万个体,寻常生活。我采访过肿瘤医院乳腺科的“暖男医生”,采访过二十中学一名几十年来从来不做兼职、不赚外快的老师,这些线索往往来自日常闲聊或身边人的随口说起,发现他们,记录他们,我认为这是弘扬正能量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之一。

    今年是我从业的第10年,这10年也是行业剧烈变动的10年,传统媒体结束黄金时代,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夹击下挣扎求生,许多东西改变了,许多东西消失了,许多东西破碎了,但有些信念永不磨灭。我会继续以创作更多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为目标,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永远保有十年前入行时的赤子之心,让我手中的笔,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天津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 顾明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71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