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驻外记者手记 | 感受“巴铁”中国情
2017-07-17 07:24:21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朋友”,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巴铁”。中巴友好是早已熟知的事情,去之前就有耳闻,常驻工作后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到“巴铁”的温暖。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是我常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多年的驻外生活,使我对这个城市有一种别样亲切的感觉,每当我到其他国家或外地出差,总会对伊斯兰堡有种“归心似箭”之感。在与当地人共处的日常生活中,每天总有些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友好。

  去菜市场买菜,商家看到中国面孔总会报以暖心的微笑,确认你是中国人后,对方还会用中文来热情地问候。卖东西不是主要的,和你聊上几句,再顺便学点中文,他们就会很开心。去公园散步,走着走着便会遇上当地人,他们一般会慢慢靠近你,然后礼貌又略带羞涩地提出合影的要求,一旦获得肯定的答复,立刻会喜笑颜开,接下来便有其他人“络绎不绝”地跟上来与记者合影,拍个不停。在这里的中国朋友都有感于巴基斯坦人民的热情,每每沉浸在这般真诚的友好氛围中,简直就是在享受“明星”一般的待遇。

  回想起初到异国他乡之时,陌生和孤独感总是令人挥之不去。在外工作,饮食是个不小的问题。伊斯兰堡的巴餐馆别具特色,店门口通常会挂着一排排清理干净的整羊。翻开菜单也多是以羊肉、鸡肉等为主的“硬菜”。其中一家名叫“老地方烤肉”的餐馆,在当地华人圈里颇有名气,由于中国人的频繁光顾,店主古拉卜·汗·辛瓦里熟知菜肴的中文名字,还可直接用中文为中国客人点菜。室内大红的灯笼、倒贴的福字,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有家一般的感受。油而不腻的炖羊肉锅、肥美的炭火烤羊排,更是让人赞不绝口。俗话说“吃饱饭不想家”,来这里不仅可以驱散思乡之苦,还让我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餐馆老板古拉卜告诉我,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巴国的基础设施面貌,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赴巴,带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他的餐馆就因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回头客而越来越火,他希望有朝一日,他的这份美食能被带到中国去!

  真正的友情,是一棵成长缓慢的植物。巴基斯坦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质朴好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利”友好,而是长久以来积淀在两国文化和两国人民血脉中的友好传承。中巴友好的历史渊源“根深蒂固”,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巴基斯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约1400年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的唐代高僧玄奘,就到过这里,据史料记载,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都曾到过此地。玄奘在此讲经、说法达两年之久,他的居室和讲经堂遗址,至今仍被保留在塔克西拉古城。塔克西拉位于伊斯兰堡西北部,这里是闻名世界的犍陀罗艺术中心,导游热情地讲述玄奘的事迹,为中巴友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巴友好佳话不断,上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巴基斯坦年轻人递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请:自愿守护为纪念修筑喀喇昆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筑路烈士陵园。从1977年至今,艾哈迈德4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护陵工作。他的义举,为“巴铁”和中国的友谊增添了温情的一笔。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桥梁和纽带,这些人文的印记贯穿古今,拉近了两国人民心灵之间的距离。当前,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中巴命运共同体内涵不断充实,有上万名中方建设者与“巴铁”兄弟们并肩奋斗,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共同携手谱写着中巴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徐 伟)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谢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中国空军常态化远海远洋训练检验海上实战能力
    中国空军常态化远海远洋训练检验海上实战能力
    南京开放防空洞供市民纳凉
    南京开放防空洞供市民纳凉
    告别贝雷帽!全军8月1日起佩戴夏常服帽
    告别贝雷帽!全军8月1日起佩戴夏常服帽
    长沙橘子洲景区重新开园
    长沙橘子洲景区重新开园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52129656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