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 魏梦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日在行星气候演化和宜居性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并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这项研究显示,冰行星或冰卫星很可能在将来是非宜居的。这一论断改变了科学家过去关于冰行星和冰卫星气候演化及其宜居性的认知。
生命存在的首要条件是液态水,而一颗行星是否适宜生命生存取决于其表面温度能否维持液态水。以太阳系为例,金星太热,火星又太冷,均不适宜生命存在,而地球表面有液态水存在,因此宜居。而位于火星位置以外的固态星体,如冥王星以及木星和土星的部分卫星等,其成分主要以水分为主,但因温度太低,水分均以冰的形式存在,这类星体被称作冰行星或冰卫星。
据了解,根据恒星演化理论,一颗恒星在其演化过程中,因其内部核聚变反应愈来愈强,其向外的辐射能量愈来愈强。过去,学者们通常认为,随着恒星辐射增强,原来的冰行星或冰卫星最终会融化而形成液态水,从而适宜生命存在。但是,北大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杨军、胡永云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却根据理论研究和大量的数值模拟提出:这些冰行星或冰卫星很可能在将来是非宜居的。
科研团队的结果表明,随着恒星辐射增强,冰行星或冰卫星将直接进入极端炎热的温室逃逸状态,也就是说,它们的表面温度将升高到100摄氏度以上,液态水因而无法存在,生命也将无法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冰行星或卫星的气候状态之所以发生突变,是因为其表面反射恒星辐射能力急剧降低和大气温室效应的急剧增强。冰雪能够把60%以上的恒星辐射反射回太空,而液态水仅反射不足10%的恒星辐射。一旦冰雪融化,行星地表反射能力的突然降低使得其吸收恒星辐射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导致地表温度急剧升高。
此外,冰雪融化后,大量水汽进入大气,水汽的强温室效应也将使地表温度进一步升高。在水汽正反馈效应的作用下,液态水将完全蒸发进入大气并被光解、最终逃逸到太空。
-
我国探测更远深空瞄准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系统顾问叶培建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正在为探测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内的天体做准备。8年前
-
我国科学家发现短周期类地行星形成机制
记者24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太阳系外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8年前

- @大学生 假期安全,你get到了吗?寒假4年前
- 3岁萌娃打110求助 超可爱对话曝光警察,电话,叔叔,父母,赣州市,联系,妈妈,一边,龙南县,讲故事4年前
- 【“飞阅”中国】“山沟沟”变身乡村治理示范村铁岭,柴家堡子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屯绿化,生活垃圾治理4年前
- 藏在滇西板桥古镇里的“乌铜走银”云南,保山,乌铜走银4年前
- 一边湖一边海 福州这条高颜值公路通车了景观式滨海公路,通车,旅游打卡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