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从“垃圾村”到“白茶小镇”——巾帼基地里的脱贫故事
2017-03-08 15:20:35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福州3月8日电 题:从“垃圾村”到“白茶小镇”——巾帼基地里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 尚昊

  “今年正月里我们村子里的旅游收入达到了70万元。”——记者刚刚走入福建省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一位村民便和记者分享起这一消息。

  古老的石圳村依山傍水,曾是七星溪畔一座古老的水路中转码头,风景秀丽,历史底蕴丰厚。草莓采摘,观光自行车骑行,白茶文化体验……周末的石圳村热闹非凡,一系列旅游项目吸引着来自周边县市的游客。

  “客人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万人。”村党支部书记兼妇代会主任袁云姬说。

  不过,石圳村的村民们都还记得,就在3年多前,村子还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房前屋后脏乱差,垃圾满路堆成山,环绕村落的水渠恶臭阵阵,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脱贫任务严峻。在袁云姬等10位妇女的带动下,短短3年多的时间,村子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时任村党支部委员兼妇代会主任的袁云姬联合村里9名姐妹,一起建立了石圳“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自发筹资7万元作为保洁启动资金,建立起石圳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希望让儿时桃花源般式的家乡再现风采。

  白天,10个姐妹们用锄头挖开垃圾山,用手掏走河道里的淤泥,天黑时一身臭烘烘地回到家里,吃完饭后再聚到一起讨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堆积30多年的垃圾就被清除一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子容貌有了大的改观,但村民的贫困和常年为零的村集体收入仍没有改变。“清理完垃圾,我们要让村子也富起来。”10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余金枝说。

  租下130亩地用于休闲观光农业,利用省妇联的贴息贷款建立葡萄采摘园项目,通过手工制茶作坊发展白茶文化体验游……在袁云姬等人的努力下,从2014年开始,石圳村确立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当地的白茶文化,并因“中国白茶小镇”的特色定位声名初起。

  在村庄的发展中,石圳村成立旅游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经营收入提取20%作为村收入,其余收入全部由村民按照比例分红。

  “2016年,村子的旅游收入突破了100万元,仅这一项就实现村子每户增收近8000元。现在,村子的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袁云姬说。

  针对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帮扶资金入股外,石圳村还通过优先派工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今年1月,曾是贫困户的村民赵守合迎来了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作为石圳村的卫生保洁员,赵守合忙碌不已。“前几年过春节的时候,村子冷冷清清,年轻人都不想回来。现在,村子热热闹闹,才有了过年应该有的样子。”赵守合说。

  在2015年以前,石圳村空巢化现象十分严重,500多村民中常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随着石圳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返回家乡,为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畲族姑娘雷彬艳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地回到了石圳村。“这几年的石圳村今非昔比,希望能够加入到袁书记的队伍中,借助这一机会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雷彬艳说。

  如今的石圳村,已经成为“福建省重点巾帼示范基地”,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扶贫示范项目,袁云姬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妇女主导,全村参与。”——在石圳村的发展中,袁云姬和姐妹们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她看来,在推动乡村扶贫和发展的广阔天地里,女性大有作为。

  “我始终很骄傲有这些村子里的姐妹们,女性更有韧劲,做事情也更细致更认真,这是男性所不能比拟的。”袁云姬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聂晨静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落日余晖中的飞鸟
    落日余晖中的飞鸟
    飞机“保姆”玛丽亚
    飞机“保姆”玛丽亚
    安徽农民发明专利转化新型农业机具 有效解决秸秆禁烧难题
    安徽农民发明专利转化新型农业机具 有效解决秸秆禁烧难题
    美国一列火车与大巴相撞造成至少4人死亡
    美国一列火车与大巴相撞造成至少4人死亡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2112059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