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与共赢
2015-05-22 13:27:03 来源: 《求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熊澄宇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历史、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形态;几千年来,从游牧农耕到机械电子,从文字印刷到网络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交流互鉴的文明过程。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2014年,作为首例跨国合作成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开启了丝路成功申遗的起点。

  两千多年来,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这个时空坐标里,按照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强调中西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帮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丰富亚欧大陆的共同遗产”的目标,不论是扩展申遗的眼前任务,还是保护传承的长远需求,沿线各国在文明互鉴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文化交流的开放与包容。丝绸之路是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三大宗教的汇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亚欧不少国家被尊为国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分别由不同流派构成,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东西方世界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几乎都可以在丝绸之路承载的文明和宗教中找到根源。中华民族文化与沿线不同国家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共荣使这一地区成为联合国颁布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对话中前进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动中共生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冲突、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差距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阻力。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提倡文明互鉴和文化包容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了达到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我们可以建构不同的对话渠道和方式,包括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不同学术团体的智库对话,以及宗教文化范围内的文明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开放,对话的结果是包容。开放和包容必定导致不同文明的并存互补,共生共荣。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经贸合作的互通与互补。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贸易产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香料、工艺品、金银器。这些都是具有浓厚文化元素的商品。在宋元之前,相比于三大宗教等西方思想文化的东传;东方文化更多的是以物质贸易的形式西进。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宫廷贵族追逐的目标。在今天世界四大博物馆收藏的古希腊女神或古罗马女祭司的雕像上,无一不飘逸着中国丝绸的服饰。作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在欧洲成了上层社会的身份象征。一套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皇宫贵族客厅的标配。

  物质上的互通互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互鉴和融合。在丝绸和瓷器进入欧洲的同时,丝路贸易带来了西方的香料、首饰、金银器,引进了胡桃、胡椒、胡萝卜。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给我们呈现的是异域风情,而近现代贸易则让我们见识了西方的钟表汽车和坚船利炮。今天“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而展开的。我们希望在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找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解读:新的贸易规则和新的国际秩序。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创新未来的互利与共赢。“一带一路”是历史遗产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经贸合作之路,更是创新未来之路。今天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已经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作了大的拓展和延伸。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带一路”的时空坐标。在这个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带一路”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未来之路。

  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所有文明的共同目标。基础设施、商贸合作、金融平台,这些都是文明互鉴的内涵所在。互利共赢的核心既是经济建设,又是社会建构。所谓创新未来之路,就是互知互信,互联互通,互鉴互补,互利互荣;就是老百姓的心向往之,流连忘返,安居乐业。

  毛泽东同志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段话是对今天“一带一路”愿景的形象解读。

  中国是个大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近几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人民愿意丝路沿线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出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在民心相通、并存互补基础上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营造新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世界文明秩序。这就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之所在。(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畅通信息丝绸之路

■侯为贵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当前全球正在迈向信息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加强“一带一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相关国家在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

  一、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正当时

  信息丝绸之路提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是全面支撑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基础设施,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力量。

  信息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设施。中国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推动道路基础设施联通,还要打造信息丝绸之路。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的工作、消费、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基石。因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信息丝绸之路的建设。

  沿线国家的通讯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目前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速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在固网宽带方面,由于缺失固定电话充分发展阶段,导致以光纤到户为代表的有线宽带发展严重滞后,进而使得大量以大数据流量为特点的互联网应用无法开展,因此这些国家具有强烈的升级需求。即便是中国,通讯基础设施同样具有很大的建设和提升空间。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在80位以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

  二、为畅通信息丝绸之路贡献“中国能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近9亿;有线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其中光纤到户的用户达到7839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具活力的互联网经济热点地区。同时,以中兴通讯等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企业历经20多年国际化洗礼,积累了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市场经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有能力、有经验为畅通丝绸之路贡献“中国能量”。

  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战略规划协调和对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难度大、项目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且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必然是由各国政府主导。中国早在2013年就发布了“宽带中国”的战略实施方案,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其他各国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战略规划。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有利于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规划相互对接,共同推动信息丝绸之路的畅通。

  推进信息丝绸之路与互联网应用同步发展。畅通信息丝绸之路目的就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道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快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网络社交、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等互联网应用在相关国家落地生根,让这些国家企业和人民早点享受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过来促进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建设,真正实现信息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作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页 1 2  

+1
【纠错】 责任编辑: 姚润萍
新闻评论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6812783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