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浙江卫视七姐妹:将品牌打造成"三贴近"的有效载体
2009年11月25日 10:41:23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邵一平:写在抗台报道之后

邵一平在采访中

邵一平

    8月9日,"桑美"到来的前一天,我赶到乐清的时候,已经深夜11点。直奔防汛指挥部和电视台,在了解完防台最新动态,稍稍整理了下第二天的采访思路后,睡觉,是凌晨1点以后的事了。第二天,生物钟很奇怪,把起床时间提前到6点,看到窗外风雨欲来,人一下子兴奋了不少,没顾上吃早饭,就和防指打听了台风的最新动向,叫上摄像奔着最有可能登陆的乡镇去了。因为超强台风,风圈半径小,乐清相对于温州其他地方所受的影响要小一些,但我们10日一整天的"追风行动"是紧张而又艰辛的。当时根据当地防指预测,台风不排除在乐清湾一带登陆的可能,为了拍摄到距离登陆点最近的画面,我每半个小时和沿海的各个乡镇通一次电话,哪里风雨大就往哪里赶,一天近20个小时的报道时间里,跑了4个乡镇,发回五条片子,从船舶避风到人员转移到抢修堤坝,从各个角度报道了乐清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的壮丽场景。

    8月11日晨,乐清的风雨在肆虐一天一夜之后,寿终正寝。但我们知道,抗台报道远没有结束,拨通了登陆点苍南的电话,果然,苍南重创,要求立即增援。赶到苍南的时候是上午10点,当时的浦亭村浦岙村洪水正凶,两千亩农田全部被淹,村庄成了望不到边的大江,风高浪急。齐膝的高帮套鞋没走几步,就被水倒灌,在脱下往外倒了两次水以后,终于决定弃鞋赤脚拍摄。一到现场,就跟指导员要求随冲锋舟一起去拍摄救援画面,但遭到拒绝,据说被淹的地方地形复杂,有稻田、有倒了一半的房屋、有小溪,一旦发动机缠到稻草、船头碰到水底下看不到的断墙、或者船遇到暗流,都有翻船的危险,像我们这样不明水性的,带上了明显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嫌疑。在我和摄像两人轮番软磨硬泡之后,指导员才不情不愿地放行。但救援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很多村民意识不到被损房屋浸泡在水里的隐患,不肯撤离。救援队伍不得不一家家地劝说、一家家地转移。等到所有人解困,已经是下午两点半。收工的时候,见摄像脸色赤红,才想起,台风过后的太阳尤其毒辣,我俩没有任何防晒措施,在近四个小时的直晒之后,露在外头的皮肤早已是隐隐生痛,旧肤换新颜了。

    以上的文字写在2006年,做完抗击超强台风"桑美"之后。类似的采访手记,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写好几次。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省级卫视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在2005年抗击台风"麦莎"直播中,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提出打造"抗台七姐妹"的新闻品牌之后,抗台报道就成为我们每年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连续五年,几乎每次台风来袭,我们都作为第一梯队在一线冲锋陷阵,对于大自然的强悍的破坏力,早已经司空见怪:超强台风"桑美"中,近中心风力超过14级,我们眼见着水泥电线杆瞬间倒塌,铁皮做的广告牌跟纸片一般被撕裂,在空中漫天飞舞;台风"莫拉克"过境,暴雨接连,短短几个小时间城市、村庄处处汪洋,道路冲毁、电力中断,海边的小镇一片死寂,只剩下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海堤,伴随着骇人心魄的咆哮声。同样,对于顶风冒雨的艰难采访,我们也视作平常:几乎每个人都有交通中断、汽车进水,在狂风暴雨中淌水赶路的经历,也遭遇过被风雨所困,弹尽粮绝,靠着吃饼干睡办公桌,坚持做完几天几夜的直播…..所有的这些,都只是采访路途中的花絮,没有人会抱怨,真正让我们焦虑的困难是,因为恶劣天气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导致我们错过最精心动魄的现场和最具震撼力的报道时机。

    如今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已经把抗台报道作为新闻品牌,所以对每年的抗台直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的只是做好一档或几档节目,到现在的一旦台风正面袭击,就举全频道之力,开大时段实时直播。可以说每一次抗台报道对我们一线的报道团队,都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检阅和挑战。我们也尝试从最开始的单纯的叙述现场,关注风雨,到如今的捕捉细节,做故事、放大真情、关注风雨中的人、表现人文关怀,不断地去突破报道的视角和形式,力求让抗台报道做得更生动,更震撼人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金铃(实习)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