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浙江卫视七姐妹:将品牌打造成"三贴近"的有效载体
2009年11月25日 10:41:23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各位观众,我现在台州……","各位观众,我在温州……" 2005年,台风频繁袭击浙江,浙江卫视新闻中心7位女记者活跃在抗台最前沿,腰间系着绳子,一手紧握话筒,一手紧抓身边的水泥栏杆,在急风暴雨中向观众现场报道台风登陆情况,而她们的身后,排山倒海般的巨浪一次次掀起……7位女记者们的身影感动了很多人,她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抗台七姐妹"。

    "抗台七姐妹"在暴风雨中诞生,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非常重视这个新闻品牌。一年之后,"抗台七姐妹"扩大为"卫视七姐妹",人员不仅仅限于7个,而是一支以女记者形态出现的报道团队,从而以品牌展示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女记者整体形象。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副总监王水明说,目前《浙江卫视新闻》每天都有一个七姐妹的小板块,《新闻超视》设有专栏"七姐妹快报"。在报道中,注重新闻的贴近性,通过七姐妹深入基层、社区等一线采访和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展现出浙江卫视重视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做好新闻的理念。"我们要把七姐妹品牌打造成'三贴近'的有效载体,用品牌形象提升正面报道的质量。"王水明说。

    成长于日常报道第一线,"卫视七姐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006年3月,"卫视七姐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本网特约请"卫视七姐妹"中的4位,结合采访报道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从业体会,展示浙江卫视女记者的风采。

浙江卫视七姐妹

胡群芳:七姐妹 把"硬"新闻做"软"

身后是波涛汹涌

在抗台报道中 

    从怀揣梦想到努力实践,做新闻记者,转眼已经7年。这7年,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年都离不开以"抗"打头的报道。抗旱、抗洪、抗台的一线报道。其中,又以抗台报道最多。

    浙江是遭受台风最为严重的省份,而我作为《浙江新闻联播》的一名记者,每次台风来袭,都会前往抗台第一线。

    05、06年是浙江省遭受台风最为严重的两年,七八两个月内,10次前往抗台第一线,顶着狂风、冒着暴雨,连续地日夜奋战在温州、台州各地的海塘边、安置点。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11点半,马不停蹄地以最快的速度把当地的最新台风情况和当地政府、群众万众一心共度难关的感人场面传回台里,展现在全省全国人民面前。可以说,当时,我每天都是处于雨水的浸泡中,头发衣服淋湿了只能靠自己的体温来捂干;还没等把上一次的捂干,又要急着出发了;发烧了,就吃颗退烧药继续战斗;和同事在去地质灾害点的山上,摔得浑身是泥,毫不犹豫,爬起来继续赶路。在温州、台州的防汛指挥部、临时安置点、灾民家中、受灾田头,都留下了我和同事的身影。

    也就是在抗台一线,诞生了我和其他几位同事组成的抗台七姐妹。"七姐妹"这个集体,诞生于抗台新闻报道的最前沿,成长于日常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为了树立和强化这一品牌,浙江卫视从2005年的国庆长假开始,推出了"假日七姐妹"。虽然名称仍然叫做"七姐妹",但实际上参与报道的女记者已经不止七位。新闻中心的其他女记者也陆续参与到"七姐妹"的队伍中,扮演"七姐妹"的角色,丰富着"七姐妹"的形象,也使传统的节日新闻报道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转变。

    实际上"七姐妹" 己演变成一个以卫视新闻中心为核心或后盾,以女记者形态出现的一支报道团队。

    在采访过程中,女性记者的亲和力更让人"难以拒绝",特别在体验式的报道上,女性记者的"角色扮演",更能贴近受众内心;在收视效果上,女性使屏幕更"靓丽"。在《浙江新闻联播》这样一档"硬"新闻节目里,"七姐妹"的柔美使其节目更具有可看性。

    《浙江新闻联播》是一档以时政为主的新闻节目,给人以严肃权威之感,在《浙江新闻联播》中穿插"七姐妹"的身影使新闻多了些柔和,拉近了观众距离。台风报道中的"七姐妹"形象就是"硬"新闻"软"着陆的典型例子。"七姐妹"的灵活性和独特的视觉,可以突破一些传统报道题材,寻找到新的报道亮点,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有所创新。

胡群芳

    附:

    抗台报道中一段最难忘的经历

    在2005年的一次抗台报道中,我和摄像王超栋、司机柳凤权去台州三门。到的那天拍了一整天的片子,做完晚上10点的直播连线节目后,我和摄像两个人已经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薄薄的雨衣在那个时候已经起不到任何效果。当时,预计离台风登陆大概还有五六个小时。为了在12点半的直播连线中,能把最前线的现场和当地百姓的抗台状况第一时间告诉观众,我和摄像决定马上赶赴三门受台风最严重的地方――健跳港。当我们上路的时候,我们才想起来,我们三个人晚饭还没有吃,找到包里准备的一包饼干,三个人开始分着吃。一路上,已经看不到任何行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马路上奔窜的青蛙。作为海边长大、对台风相当了解的司机告诉我,这就是大台风要来以前最明显的征兆。当时风已经很大,把车子吹得直晃。雨也很大,雨刮器已经起不到作用,路上的能见度越来越小。平时只要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却开了快两个小时。到达健跳港的时候,整个小镇迎接我们的是一片漆黑。在防汛抗旱指挥部,我了解到,整个镇受台风影响,已经全面停电了,用水也出现了困难,所有危房、海塘边上的老百姓都被为安置到了临时安置点,由于人多,很多宾馆也别用做临时安置点。为了了解百姓的情况,我们赶到临时安置点,看到大家点着政府统一准备的蜡烛和蚊香,睡着全新的席子,旁边还放着大箱的方便面和矿泉水、饼干、感冒药、退烧药等,有些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有些已经进入梦乡,看到大家的情绪都如此稳定,生活都有保障,我们都安心地离开了。这时我们才被告知所有的宾馆和招待所已经用来当临时安置点,包括我们在内的近10个男女记者只能挤在防汛抗台指挥部一个没有灯、没有水、不到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半个小时后,我和另外一个女记者跟随指挥部一个女孩子,来到了她在200米外的合租房。我们三个人躺在这个女孩的小床上,连着干工作了近20个小时,虽然很累,但近挨着床的窗户被狂风暴雨吹得就像马上就要爆炸了,雨水不时从窗户里溢进来,打在身上,外面的风声听起来是咆哮的,还不时传来马路上的广告牌和路牌被风吹倒的声音。当时就算再困,也已经无法睡着。三个小时后,为了拍下台风登陆时的第一手镜头,我和摄像、司机分别从租房和抗台指挥部出发,前往健跳港港口。车门一开,立即被大风弹了回来,连着开了五次,在司机的帮助下,我和摄像才下了车。平时十几步就能走到的海边,这时已经变得及其困难。我和摄像、司机三个人手拉手、几乎是在地上一路爬行,才到了能够拍摄的地方。三脚架已经不能立起来,摄像的身体已经不能稳稳的扛住机器,敬业的司机变成了人体三脚架,一只手帮着摄像稳定镜头,还有一只手则拉着我的雨衣,保证我在出镜的时候不被大风吹到海里。短短的十分钟拍摄,过程变得像一个小时这么长,出镜的时候打在脸上的雨就像冰雹,疼而且打眼。说话也变得不利索,说一句要喘上好几口。结束拍摄回到车上后,我和摄像、司机才发现我们的手上、膝盖上都是在爬行的时候被磨出的血泡,身上的雨衣几乎被风吹得没了形,每个人都是从头到尾的湿。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金铃(实习)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