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意见发布 专家解读政策亮点

2015年01月21日 09:51:20 来源: 经济日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引起广泛关注。《经济日报》记者就此《意见》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和政策亮点,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

  智库谋远是时代的召唤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推动发展智库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号角声起,也昭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信念与胸襟,更是时代的需要。

  隆国强表示,智库在中国不是新事物。国际上,大约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智库,二战后得到蓬勃发展。智库的基本功能国内外没有大区别,大致分四个方面:一是资政辅政,给决策者提供意见。二是启迪民智、教育公众。为公众接受公共政策而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选贤聚才,储备人才。四是平衡分歧。公共政策往往影响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智库提供就其关心的利益达到沟通、博弈和妥协的功能。

  虽然基本职能大致相同,但是中外智库的突出点不一样。在我国最突出的功能是决策咨询。据统计,全球最著名的6000多家智库中,2000多家在美国,中国上榜的有几十家,不过全国到底有多少家智库,目前没有准确数据。

  隆国强表示,我国智库一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出谋划策,推动经济转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资源分散,研究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高水平的智库少,不能满足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已发展到了一个需要密集回答重大问题的时期。此外,中国的崛起,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异常复杂。一方面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机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很多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从国内看,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期,社会建设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期。这些新变化孕育着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对决策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迫切需要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策亮点有哪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智库发展。《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颁布,体现了中央对智库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智库工作的关怀,同时也提出了方向和期望。隆国强表示,其政策亮点归纳起来,有三点:

  第一,很强的国际视野。“软实力”是比出来的,需要与国际智库去比。《意见》是在研究了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端智库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宽阔的全球视野。

  第二,密切联系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遵循国际智库运作的一般规律,体现专业性要求,又必须和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一个鲜明特征。新型智库深深植根于中国特有国情、体制机制之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特在要坚持中国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在路线方针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善于运用中国视角,立足中国国情和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要致力于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国家安全稳定方面重点难点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创造高质量思想产品。

  第三,体现了全面性。《意见》对智库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做了阐述,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比如对智库发展格局,包括社科院、党校系统、科技智库、党政政策研究机构等都指出了发展方向,对不同智库定位、人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国际合作管理制度等都做出了全面权威的规定。

  如何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隆国强表示,智库与一般研究机构有区别。智库聚焦研究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三个特性:一是专业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异常复杂,需要相当的专业化知识。决策是一个科学过程,要大力提倡专业化。二是客观性。唯实求真,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智库的政策研究,不能教条主义,要接地气,在思想方法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性。三是建设性。不仅要发现问题,始于问题,还要终于建设,告诉决策者怎么去解决。因此说,专业性、客观性、建设性是新型智库在文化层面上必须坚持的三个方面。

  《意见》对一些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改革方向:比如经费保障问题。我国智库的经费来源跟国际比不太一样。中国智库目前很多是政府背景。大量的中国智库缺乏稳定经费来源。对于那些要打造成高端智库的,政府应承担起保证基本运行的责任,否则会出现一些为了生存而走偏的现象,脱离应有的客观中立立场。

  还比如,经费管理制度需要改革创新。西方智库的经费管理是绩效导向,把钱给你,考核结果,但不管过程。我国目前是从计划经济而来的, 重物不重人,过程导向。但恰恰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人的创造性。因此,科研经费要改革,要花更少的钱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因此,目前智库机构有经费不足的困难,也有浪费的一面。《意见》对方向性改革提出了要求,需要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改革经费使用问题。

  再比如,人事制度改革。中国大量的智库是事业单位,突出问题就是人的流动性不足,活力不足。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一套人事制度没有建立。需要强调专业主义,而不能是官本位。要建立一套好的体制机制,让顶级人才到智库工作,来了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这需要更多的改革创新。

  总的来看,中国智库的数量多,但制度基本参照政府机关、或者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体制设立,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与智库的有效运行尚不适应。打造新型智库,一定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说到底是一个改革问题。新型智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要保持立场的客观性。其次新型智库不是机关,需要淡化行政色彩,增强灵活性,营造研究探讨氛围,聚引高端人才,做到智力制胜。希望在《意见》的指导下,我国智库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智库最基本功能是服务科学决策。一个好智库,要对决策者提出好建议;为公众准确提供信息,注入正能量;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主流的声音,准确、正确地评价中国,营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智库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自豪感,更要有重大的责任感。

  《意见》的出台,对于整个中国智库的建设水平、改革创新将起到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需要各级智库结合单位具体情况推进改革。未来中国智库会呈现一个多层级、多领域的智库系统,既有综合性智库,也有专业性智库。每个智库都需要找准定位,整体上形成一个多层次、 多领域、专业化分工、有机协调的良好格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演化过程,既会在短时期内迈大步前进,但也不能一蹴而就。(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27406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