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他乡重庆人
2017年06月15日 18:16:52  来源: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李应红,奉节人,航空动力技术专家,空军工程大学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空军飞机推进高新技术中心主任,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院士。

    ■ 感言:任重道远,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执着追寻航空强军梦。

    他15岁时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期间便取得了被钱学森誉为“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他成功破解俄制三代战机发动机高原启动难题,在国际上首开先河将激光强化技术用于高温涡轮部件处理;他是我国空军第一个中科院院士……

    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叫李应红,重庆奉节人。

    不久前,李应红在位于陕西西安的空军工程大学接受采访,向记者介绍了他数十年来执着追寻航空强军梦的历程。

    一位年轻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1963年1月,李应红出生于奉节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还很小时,他便听长辈们讲过许多有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川东游击队的故事,心里渐渐有了个梦想:长大后,要参军报国!

    1978年,年仅15岁的他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空军工程学院(现空军工程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就读空军工程学院期间,在全年级年龄最小的李应红经受住了严格军事训练的考验,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他在大四时就致力于飞机发动机故障分析与诊断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之一。他和老师共同署名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有关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飞机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的论文,该研究成果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誉为“模糊数学在应用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之一”。

    发动机是战机的“心脏”,倘若“心脏”出现问题,则战机很难具有战斗力。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这意味着,要当好一名战机的“心脏科医生”,注定十分艰难。

    “我从小就吃惯了苦,不怕困难!”李应红说。

    1983年,留校任教的这位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投身于战机发动机故障分析与诊断事业,执着追逐航空强军梦。

    治愈三代战机发动机“高原病”

    2000年6月28日上午,我国两架战机在青藏高原上腾空而起,引发广泛关注。

    个中原委还得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我国空军遇上了一道难题:从俄罗斯引进的三代战斗机在青藏高原的机场上无法起飞。

    事实上,无论是俄罗斯、美国还是欧洲各国,这些国家因为没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军用机场,所以在战机研制过程中都未曾专门研究过发动机高原启动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此,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解决不了发动机高原启动这一技术问题。

    “岂能让数亿元一架的先进战机在高原上成为废铁?我青藏高原又岂能有空无防?”身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与发动机工程系主任,李应红主动请缨,率团队迅速开展战机高原战训工程研究。

    那时,我国连一台新型发动机实验台都没有。李应红多方设法,硬是将一台闲置的俄罗斯产发动机利用起来建成了国内首个某型发动机实验台,并研制出一套移动式试验设备,三上青藏高原进行实验。

    经在不同海拔、不同气温条件下反复进行实验,李应红发现,起动机在高原地区使用功率下降,是发动机无法正常启动的主要原因。

    在一次次研究、分析数据后,李应红提出采用液压卸压方法来降低起动过程中的负载,随后又提出液压恢复脉冲调宽控制方法和起动温度控制方法,成功解决了发动机高原启动问题。

    2000年6月28日,两架俄制三代战机在青藏高原上顺利起飞。美国《防务周刊》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空军从此形成了青藏高原制空作战能力。

    李应红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全力诊治战机发动机“短寿病”

    “发动机寿命短、可靠性不高,是制约空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李应红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主战飞机就曾因发动机寿命到期而面临停飞的困局。

    部队的需要,就是命令。

    如何才能延长战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呢?为解开这道难题,李应红率团队查阅了1000多本发动机的履历簿,开展可靠性统计分析和故障发生规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数次长期试车考核。

    最终,李应红找到了“使用载荷调控”这一途径,成功将6种型号的战机发动机使用寿命或日历寿命成倍延长。

    战机发动机叶片振动疲劳断裂也是一道国际性难题。2003年,空军首长对李应红说:“这事情比较麻烦,你得想想办法。”

    为此,李应红瞄准了最新的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当时,世界范围内该技术只有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2008年,在李应红主持下,我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应用示范线建成,成功用于航空发动机部件强化。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实现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

    随后,李应红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研究,并提出了新工艺、揭示了新机理,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首次用于高温涡轮部件处理。

    这一创新成果,后来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要想实现强军梦须脚踏实地”

    “要想实现强军梦、航空强国梦,必须脚踏实地。”李应红说。

    未来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主要特征是适用范围更大、推进效能更高,这对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燃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这些年来,李应红一直致力于等离子体技术和航空动力技术结合领域的研究。

    前些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新兴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称作十大航空前沿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当时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只能在低速下起作用。

    李应红受激光冲击波原理启发,提出等离子体冲击波激励概念,基于大量实验和仿真研究,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理论,将抑制流动分离的速度从低速提高到高速范围。

    2006年,李应红和他的学生共同署名发表了国际学术领域第一篇有关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试验研究的论文;2008年获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发明专利,这个时间比美国同行获得同类专利早了4年。

    十多年来,在等离子体技术与航空技术相结合的领域,李应红所率团队在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材料处理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发明了等离子体燃油裂解喷嘴,这是提高燃烧效率的一项重要创新;研制的直升机发动机叶片抗砂粒冲蚀涂层,也即将投入应用。

    2013年,李应红当选中科院院士。

    “搞科研必须埋头苦干,有的项目要干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成果。”他自豪地说,自进入空军工程学院以来,38年时间里他只干了一件事——当好中国空军战机的“心脏科医生”。

    李应红表示,如今,根治飞机“心脏病”已成为国家意志,我国正实施航空发动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重道远,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8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