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女记协第十九届好新闻揭晓
2017年02月21日 09:59:5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华社王清颖:因为那些“小鱼”很在乎

    今年春节前,我接到一个来自贵州毕节留守儿童的电话,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这通电话就是照片里的这个小姑娘打的。她叫李淑银,9岁,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乡绿化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父亲叫沙泽忠,在浙江打工,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可能你会奇怪,父亲姓沙,小姑娘为什么姓李?因为家里太穷,沙泽忠的妻子由于没钱看病,病故了,为了纪念妻子,孩子随了母亲的姓。

    我见到小姑娘的那天,学校的留守儿童“阳光小屋”正在为她与在远方打工的父亲做视频通话,当她看到父亲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时,哇的一声哭了,那头的父亲,除了沉默还是沉默。视频通话结束后,我心疼地搂过泪流不止的李淑银,她太瘦了,我揽进怀里的瞬间感觉像揽住了一把骨头。

    曾经,李淑银在电话里央求过父亲,求他回来陪陪自己,在家乡打工,但父亲回答说,当地工作不好找,于是就挂断了电话。这件事让李淑银每每想起就泪流满面。那天,我通过电话视频问沙泽忠:“你已经分到了扶贫异地搬迁政策的房子,政府还帮助解决就业,会考虑不再出去打工,回到家乡吗?”他说会,但等他过年回来再定。

    就在春节前,李淑银给我打电话说:“阿姨,我爸爸今年过完年就不走了,他要留下来陪我,我们要搬进新房子,爸爸还有新工作。”那一刻,我的眼泪瞬间滑落,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家人命运的改变,这源自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出台,父亲和女儿,终于能够有尊严地在一起了。

    

    这是一张全家福,也是这个家庭第一张全家福。照片里身材不高,白色衣服、戴眼镜的女孩叫罗海丽,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居住在贵州惠水县明田安置点,他们全家都是这一轮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按照政策,她的父母都被安排在附近工厂打工。海丽在社区中心工作,每月也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     

    海丽告诉我,她现在最开心的就是每天晚上全家人能一起吃饭,过去只能在过年时,爸妈从外地打工回来,一家人才能一起吃。当我得知全家还没有一张全家福时,提出让摄影记者给他们拍一张,海丽忽然哭了。

    扶贫,这个词说了很多年,或许很多人听得都麻木了,但是如果你没有亲身去过那些极度贫困地区,你不会明白,摆脱贫困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这两年多,我一直在做扶贫调研,2015年4月我和我的同事们,横跨中西部最贫困的地区,历时一个多月,我们曾经行走在悬崖峭壁之上,甚至要双手抠着岩壁的石头,一边看着万丈深涧,一边摸索前进。9月,我又和我的同事们,前往云南和广西的大山深处,探寻直过民族生活状况,直过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那一年,我们的报道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汪洋副总理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说:“感谢新华社,你们去了我不可能去的地方”,并在2016年年初,亲自去了我采访过的直过民族拉祜族的曼班三队,实地调研。

    中国目前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根据“十三五”规划,从2016年至2020年,约1000万的极度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大山,远离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一次足以改写历史的大迁徙。从数量上看,这次搬迁的人口约为三峡工程移民的7.75倍;从时间上看,三峡移民安置用了近17年,而这次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规划,只有5年。仅贵州一省,就有7600多个50户以下的极贫村寨将从地图上“消失”。这也是我和同事们在去年下半年继续开始扶贫调研的原因,应该记录这一场规模浩荡的史诗般的大迁徙。

    有人问过我,现在没几个人看报纸电视了,你一个女孩子总钻那么穷的深山老林,图啥?新华社每天都会发那么多稿件,谁会在乎这几篇?

    真的没人在乎吗?我想起一个故事:退潮后,无数小鱼困在沙滩上,一个孩子一条条捡起来,往大海里扔。有个大人说:这么多鱼,你扔得完吗?谁会在乎这个?孩子回答得很好:这些小鱼很在乎。是的,会有人很在乎。那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会很在乎新华社是不是真的说出了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努力,还有他们贫困的真相。

    但要让别人在乎,首先自己要在乎。我现在工作的岗位被誉为新华社的“中央厨房”,我们努力用融媒体的方式讲好这些故事,进行全方位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凝聚共识。

    这是此次易地扶贫搬迁调研中,我们的记者拍摄的航拍照片,形似馒头的山间有一块黄色的区域,那就是我们徒步爬进去的村子。这个村子将在今年全部搬迁至山下的安置点。

    这些迁出之地,政府会开始种树。可以预见,若干年后,这些贫瘠之地将会绿树成荫。树林之中,早已无人烟的陋室旧房将逐渐湮灭,假如有后人寻访,或许只能通过一些依稀的遗迹来感悟这沧桑巨变。

    我为我的祖国骄傲,因为这样的壮举只能在中国出现并实现。同时让我更感动的是,这两年多,总有陌生的好心人辗转找到我,希望通过我给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甚至还有一个养猪大户,提出要给大凉山捐100头猪,因为我的报道里说那里的人一年才能吃三次肉。

    未来,我还会去大山深处调研,希望大家继续听我和我的同事们讲故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7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