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好照片,"功夫在诗外"
2010年11月07日 13:16:0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主持人:和您聊新闻摄影,两个作品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一个是您的成名作《小平,您好!》,另一个就是“胡连会”时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您觉得这么多年关于重大历史题材拍摄角度上有没有发生变化? 

《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

    贺延光:拍摄角度这个很难讲,我是觉得如何把这个事件准确地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摄影的角度一切都要围绕着内容来,要为它服务,所有的技术手段都要为内容服务的。先说这个“胡连会”,“胡连会”对中国人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新闻,第一,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第二,国共两党领导人过去多少年里都是刀光剑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两个领袖人物要第一次见面,腿往一起迈,手往一起伸,这个意义是非同小可的。我们不能说一见面、一握手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但是这种伸手、迈腿,象征意义我们应该肯定,毕竟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所以连战到北京来,必然要引起中国人特别的关注,必然也会引起世界对这次会谈的关注。但是具体我来讲,我来表达这个,怎么能把它拍好,怎么拍出来不一般,这就完全是我的事。我可以说这张照片我是事先思考了三天,虽然没有到现场,我也很少去拍中央新闻,但是接见的那种程式,我是太不陌生的,我真是考虑了三天,要是派我去我怎么拍,想来想去,第一我要拍全身,第二要拍伸手相握而没有握到的一瞬间,就把这种象征意义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容易的,我上午采访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午急急忙忙赶回报社,来不及吃饭,我跟司机说,15分钟咱们就走。司机还纳闷,3点的事咱们现在才12点多,着什么急。我说要排队,中外记者可能200多人。你不是搞摄影都可以想想,如果你的位置站偏的话,一个人拍个正面一个人拍个后脑勺,这样的照片是不失败的。所以我要赶早去,提前两个钟头在大会堂外,记者就排起队来了,我去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两个外国记者了,他们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排队……安检完赶紧往会场跑,跑到现场我尽可能地站记者席四层的中间位置。从高往下拍,这完全是从照片的效果来考虑,尽可能地让画面干净,如果我站在第一排这么拍的话,即便拍摄的瞬间都一样,但效果是不一样的,想后面的门窗、工作人员、警卫人员,乱七八糟的场景,就会把这个主要对象扰乱,中心就不突出了。

    这个新闻只要把两位领导人拍好就足以。当然还有些其他的技术问题,比如说闪光灯,我是多少年都不用闪光灯了,我原来听过一个美国的女摄影师讲课,她说她十五年不用闪光灯了,她认为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包括现场光线的真实性,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我也就很多年不使用闪光灯了。但是现场左右都是闪光灯,我不用的话这个曝光怎么控制,我就没法控制,想来想去我也很无奈又把闪光灯装上,我试拍了五十多张,不停考虑用多大的光线,全光拍,半光拍,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秒……怎么拍,闪光灯既能捕捉到影像,又没有闪光灯的痕迹,怎么拍最合适。这张照片基本上是按我事先想定的拍到的,手虽没握到,但两人都表达了这种意愿,对中国人来讲当然是一个大进步,原来是互相打仗,现在不管有多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坐下来谈的。也许外国读者他也看不懂这个图片的寓意,但是我想全世界的华人都能看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