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千年大运河新使命调查:大担当须有大格局
2017-07-26 10:24:09 来源: 半月谈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7月2日晚在法国巴黎会议宫表演厅上演 陈益宸摄

  民间守望者,行到水穷处

  ——流动的文化动脉:大运河新使命调查(之五)

  半月谈记者 冯源 蒋芳 孙晓辉 李鲲

  中国的大运河,体量之巨、遗产之活是其一大特征,这也意味着仅有管理者的重视与管护,无法将其价值完全保护、传承乃至开发利用。在民间,活跃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志愿者,他们热爱大运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去宣传、去传承运河文化,汇成一股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民间力量。

  女诗人舒羽:从劳动的河到审美的河

  “如果说西湖像丝绸,那运河就更像棉布,带有更多的生活感和呼吸感。” 70后杭州女诗人舒羽出生在杭州桐庐,2012年9月,舒羽发起了首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

  舒羽目前定居在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该街区因在拱宸桥西而得名。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2014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条老街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处遗产点。

  “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作为人文渊薮的江南,有无数士子进京,而那一段的京城,有无数官员下江南。在船边的流水声中,他们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像周邦彦、龚自珍这样的杭州诗人,更是从运河走到北方。”

  “古人是坐着乌篷船、夜航船,在冬雪中,在春风里,听着船底下的水声行路的,他们都被运河的水浸染成一个诗人了。”

  怀着这样的感悟,舒羽发起大运河国际诗歌节:“我相信运河会从劳动的河变成审美的河,而举办诗歌节,也是希望能够为它提供更多的文化符号,让它成为诗的河流。”

  六届诗歌节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85岁高龄的余光中在第二届诗歌节上欣然写下:“桥影在窗格子外,那运河一千多年的波声依旧,今夕却为现代诗配音。”

  舒羽的理想是组织一批诗人搭乘客船,在运河上飘荡。“我一直希望运河上能够恢复夜航船,过去杭州人搭船,一个晚上可以到苏州,所以杭州方言‘去苏州’就是睡着的意思。重温苏杭间的黑甜梦乡,是我一直期待的。”

  文史专家邵志强:一生与大运河相伴

  小家安在运河旁,上学工作折返于运河两岸,直至现在还持续研究运河历史文化……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邵志强一生与大运河相伴。

  大运河有邵志强童年的记忆:“我小时候住在西吊桥太平巷,那时候运河被大家叫做‘大河’,但其实比现在水面要小。六七岁时到运河里扎猛子、摸鱼虾,和撑船的、拉纤的打闹,冬天还会在木板上装轮子,在结冰的河面上滑冰。”

  2007年,常州市成立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邵志强全面参与了运河遗产保护工作。

  为让运河重新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他和专家组成员提出建议,借鉴巴黎、威尼斯等城市的做法,在由东到西40公里的运河段内设置20多个码头站点,打造水上巴士码头,并与陆上公交接通,市民下了码头就可以上公交,在水上来往于居住地和闹市区。

  申遗成功后,邵志强和专家组成员又提出,沿河两岸工业留下了众多遗存,当年废弃的行车、吊车都还在,可以考虑建成常州工业遗产公园,让更多市民见证常州工业的发展。

  如今,邵志强等专家的建议都已成为现实,水上巴士码头、“运河五号”都已建成,大运河成为人们宜居、休闲、怀旧的地方。

  作家杨义堂:为大运河立传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一部关于大运河的近30万字的报告文学著作已经面世,并引发广泛关注。这就是山东省济宁市著名作家杨义堂历时近3年完成的《大运河》。

  谈起创作初衷,杨义堂坦言源自大运河的雄伟所带来的震撼。“第一次看到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杨义堂说,古代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南旺的地势和特殊的水利结构,不仅将水引入运河,还成功分流河水,使运河南北畅通。

  杨义堂决定创作一部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学作品,同时为大运河申遗助威。《大运河》取材于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历史:一位农民担任了治河总工程师,他所设计的大运河戴村坝和大运河南旺枢纽,解决了大运河如何越过济宁“水脊”等一系列高科技问题,带来了北京城明清两代500年的繁荣,也带来了济宁、聊城、淮安、扬州等一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旺。

  写作期间,杨义堂挖掘了“水浒牌”等那个时期济宁的市井文化,大运河畔的许多地方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来源。

  “书中有一段写宋礼第一次来济宁开河的时候剪彩,街头巷尾人挤人十分热闹,使得来济宁看望他的女儿被挤下了河,一个青年军官跳下河去救她,许多老百姓也纷纷从商铺里伸出竹竿搭救。”杨义堂说,这样的场景正是他在大运河沿线著名的竹竿巷闲逛时,看到街边商铺里摆卖的长竹竿而联想到的。

  “感谢义堂,写出如此恢弘的作品,在大运河申遗进程中,使得中国文学没有缺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高度评价《大运河》一书。

  媒体人翟越:用车轮见证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13年,媒体人翟越领18人骑行队伍,历时19天,骑行3000公里,从大运河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启程,骑达终点杭州拱宸桥,用车轮见证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当前大运河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翟越说,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需要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了解,并参与到大运河的宣传和保护之中。

  翟越希望,他们的骑行队能成为大运河历史的记录者、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大运河保护的践行者。他们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倡议各地政府协调起来,开拓出一条“大运河遗产绿道”。这条绿道能成为中外闻名的骑行、徒步大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多功能运河遗产大道。

  翟越和他的骑友们期盼,在这条通道上,感受地质植被的变化和历史人文的变迁:感受小麦到水稻,感受京剧到评弹,感受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感受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遗迹,也感受现代的南水北调,感受运河文化带的复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浙江:冰洞避暑游
    浙江:冰洞避暑游
    盛夏消防练精兵
    盛夏消防练精兵
    情暖太行山区留守儿童
    情暖太行山区留守儿童
    “发现”号在南海采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发现”号在南海采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138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