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上篇)
2017-07-24 22:02:29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游客在厦门旅游景点曾厝垵游览(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城市另一侧的厦门港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步履匆匆,他们正为做大航空维修“朝阳产业”而奔忙。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熊衍良说,与昔日特区一样,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如今肩负着“创新探路”的光荣使命。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厦门人。

  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双试点的唯一城市……厦门人,没有因温馨的城市生活停下奋进的脚步,依然如祖先般拼搏开拓,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顺势而为的自然之城——顺应自然,遵从规律,胸怀大局,厦门牢牢把握住城市发展方向

  背山而立,远眺大海。一块紧邻城市核心区的“黄金宝地”,总面积40公顷,土地出让价值超百亿元,如何开发?

  厦门的选择是——圈起来“养鸟”。

  为了保护好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夏候鸟之一的小生灵,厦门于2011年成立了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厦门的惊人之举开一时风气之先。

  在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两只栗喉蜂虎在枯枝上嬉戏(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梅永存 摄

  “面对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争,厦门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早已渗透到骨子里。”厦门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余进说。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厦门在狭小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得失方寸间,弹指乾坤大。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有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城镇化浪潮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继续粗放型扩张,放大城市边界做大城市规模?还是有守有放,坚持城市应有的人居价值与生态底线?厦门坚定选择了后者,守护一方诗意栖息之地。

  这是5月17日航拍的厦门筼筜湖周边景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厦门人把绿色当成财富,对自然很友好。”孟加拉国留学生孟山在中国待了5年,对厦门的“规划秘诀”十分赞赏。

  城市空间虽小,手笔却大:全市近六成土地面积划作生态屏障区,禁止大规模开发建设——顺应山体、丘陵、溪流、湖库、海岸形成的山海连接廊道,厦门主动划出红线,避免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厦门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厦门面积本来就小,划出生态红线后,全市可用建设用地只有约600平方公里,还比不上北京五环内的面积。我们就是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好、利用好。”厦门市规划委副主任任国岩说。

  这是5月12日拍摄的厦门白鹭洲一带。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良好的规划,贯通历史和现实,引领着城市的未来。

  城市规划众多,不同类型的规划体系相互“打架”,是不少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对比发现,过去不同部门制定的厦门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差异图斑竟然有12.4万块,一些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直接使用。由于规划依据相互矛盾,部门意见无法统一,导致项目审批难、落地难。”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胡亮信坦陈。

  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谋划城市格局,把脉发展大计——厦门大刀阔斧进行“多规合一”改革。融合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等多部门空间性规划,形成了以生态为本底、承载力为支撑基础的全市域统一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引领,立法保障。2014年,厦门市人大审议通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此为引领创新实践“多规合一”,明晰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城市建设主要思路。

  多年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折腾、不拧巴、不较劲,让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6009112137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