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历史学家刘迎胜:“汲取丝绸之路滋养 用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05-12 09:46:15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

  问:上世纪90年代,您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发起的多国“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科学考察活动。请您谈谈丝绸之路的由来。

  刘迎胜: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其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合称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摇篮。除了中国以外,公元前三四千年,在旧大陆的不同地点还产生了几个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中心,即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中游古文明。

  人类皆有追求新知的好奇心。远古的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发展出不同文明,形成不同的思想与文化,创造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生产不同的产品。“丝绸之路”这种跨文化交往通道的产生,就是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探索世界新生的未知事物。

  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这些古老文明中,中国以外的其他三者之间交往相对较易,但是中国到其他文明中心的距离要比其他三者之间远得多。既然从古代中国前往遥远的西方是这样不便,那么“丝绸之路”又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呢?第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亚季风带,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平原辽阔,使中国上古居民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以较少的人力投入而获得较多的农业产出。第二,进入历史时代以来,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发达,古代中国人口繁衍的速率远高于其他三个古代文明中心,进而形成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复合体。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下,中国自古以人民智慧勤劳,经济繁荣活跃,社会运转有序,国家机器完善而著称。第三,手工业的高度发达,有能力向国内、周邻和海外提供大量以陶瓷与丝绸为代表的高质量商品。第四,中国人民自古创造力强,发展出地理学、造船业、导航术等发达科学技术;大漠南北的游牧民与河西走廊以西的绿洲居民了驯化了马匹与骆驼,使远距离跨文化交往成为可能。第五,中华传统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很强的包容性,不畏惧开放,反而是开放带来中华文明的传播。

  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创造力,但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自古以来就是关注的。以丝绸为例,它来源于中国,传到遥远的罗马帝国,极为珍贵,最高级的贵族常常也只能买来做衣服的镶边。由于当地主要纺织原料一直是羊毛和棉麻,对来自遥远中国的纤细精美的丝料的来历极为好奇,通过种种途径打探丝绸的来历。起初认为丝是某种特殊的羊毛。但是无论哪一种羊毛也不可能纺织出如此美丽的衣料来,这就使得他们对丝绸的好奇心大增,要一探究竟。

  可见,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对外交往。古代东西方之间虽然交往困难,但通过种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相互知晓,进而互相吸引。

  问:“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的?

  刘迎胜:1990年,我在参加丝绸之路考察时去了吉尔吉斯斯坦首都附近的托克马克州,那个州有一个村子叫米粮川,村子里的老百姓是清朝同治年间一部分中国回民因故迁徙至此的,被当地叫做“东干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百多年前的汉语,由于基本上和中国境内的回族切断了联系,所以等于自己在传承着自己的语言。

  我们到了那个村之后,在欢迎仪式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有四行字,第一行是英文,Welcome Warmly to The International Team of The Silk Road Expedition,“热烈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队”;第二行是俄文,完全对应的;第三行是吉尔吉斯文,因为我学过突厥语,所以也大致能看懂;第四行,谁都不知道,是用俄文字母拼的,我一边读,一边把它记下来。

  Ба ченджа “ вида чуцы лудо ”

  Экспедиция ди жынмуна жзщин вындон!

  记下来以后我突然发现它是这样读的:

  把参加 伟大 绸子路道 考察 的 人们哪 热心 问当

  这完全就是当地的土话,当年退入中亚的东干人多为不识字的农民,一百多年间,识字的人很少,所以汉字就失传了。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为他们创制了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称为“东干文”。会俄文字母的中国人大致能明白其意思,这句话里和丝绸之路对应的词是“绸子路道”,“丝绸”是书面语,东干人几乎未受过正规汉文教育,当然不知道“丝绸”这个书面语词,只好用口语中的“绸子”来表示。我们今天买一件丝绸的衣服,也很少说这件衣服是丝绸的,仍然讲它是绸子的。西北地区有些人叫“道路”为“路道”,他们也没有文言虚词“之”字结构,所以“丝绸之路”这个词在他们口中就成了“绸子路道”。

  追根溯源,“丝绸之路”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历史地理学家裴迪南·冯·李希特霍芬。他曾经来过中国,发现在汉代中国的丝绸已经跨越欧亚大陆,漂洋过海,传到了罗马帝国。所以他就认为在当时东西方之间是有一条商路的,他给这个商路起了个名字叫die Seiden Strasse,die是一个冠词,Seiden是英文的Silk,Strasse是英文的Street,这个词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后来这个词被世界各国学者所接受,所以在英语中有了The Silk Road,在法语中有La route de la soie,俄语中有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我们汉语中的“丝绸之路”也是直接翻译过来的。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丝绸之路计划”,这个概念被推广开来,而且这过程中这一名称还曾出现过“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等多种提法。蚕丝纤细绵长,不但象征古代各国人民跋山涉水、克服艰难的涓涓细流式的交往,且丝织物自古在各地均深受欢迎,用它来命名这项计划,能够涵盖古代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最终中国等国专家提出的“丝绸之路”名称,为专家组成员采纳,成为参与这项多国活动的各国政府与文化机构所共同使用的术语。

   1 2 3 4 5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摩苏尔收复战进入决胜阶段
    摩苏尔收复战进入决胜阶段
    张呼客专双列重联试验正式起跑
    张呼客专双列重联试验正式起跑
    长春:郁金花开
    长春:郁金花开
    ICU里的男护士
    ICU里的男护士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9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