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军事名家谈《强军策》图书出版

2016年08月05日 08:50:27 来源: 参考消息网

    徐焰少将:《强军策》是一部很有理论深度的时政著作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技术二级教授、少将徐焰:

    我想讲一个新的话题,就这本书来讲,如何能够适应新形势划时代的要求,搞好出版。

    《强军策》这本书确实有新意,我们现在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做了一个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分析,65%视觉,包含看东西、看电视、上网;25%听觉,包含听广播,上课,听人讲授;剩下不到10%,就是嗅觉、触觉、味觉,那个比例不大,现在关键就是视觉和听觉。听觉包括广播和影视,视觉当然包括出版物和网络,网络也包括听觉,多媒体效果恰恰是把多种传媒手段融合在一起。

    这本书的特点,恰恰是能够把一些新的信息融合到一起。自古以来,写史学著作应该是个人的独立思考,因此,中国古代是二十四史,前四史写得比较好,前四史都是个人著作,写得最不好的是《元史》,《元史》是群体著作,参加的作者最多,领导写史的官最大,元朝的宰相脱脱又没有统稿的能力,因而《元史》很糟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的史学著作应该都是个人著作,需要深沉地思索、碰撞才能出火花。但时政著作我恰恰觉得应该是群体著作。为什么呢?因为时政需要碰撞!所以《强军策》恰恰是一部时政的著作,下一步怎么样强军,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鸣就应该是一个群体的著作。

    现在我们国家又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都需要用尽量短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量。因此,最忌讳那些充满着空话、套话、废话、人所周知之话、应景之话的文章和书籍,俄国当年的作家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写得好的本事就是删去写得不好的本事”。精炼的东西能够收录到一个著作中间去,这个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当今的出版业就要能够出版精炼的东西,如果篇幅大,能够精炼得很好当然也可以,但是篇幅越短,越能够使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反倒更好。

    如同打造一个健美的外形需要骨骼、肌肉、皮肤三者的结合一样,一部受人欢迎的作品,也需要三方面的结合,关键是观点、资料和表述能力三方面的结合。观点如同骨骼,没有的话我就不爱写了;资料如同肌肉,没有了就空洞干瘪了;文采如同皮肤,没有就难看了。一个人外观的美感是骨骼、肌肉、皮肤三者的结合,文章作品恰恰也是如此。

    我发现现在国家的出版业有一个大问题,写手太多、学者太少。因为现在手段也太发达了,随便把网上大量的东西往一块一凑,就能出来大量的写手,可是真正有思想的内容确实比较少。因此,我觉得在信息时代,浓缩精炼的本事比搜集资料的本事更重要,你搜集资料太容易了,网上下载就行了,但是能够把它浓缩精炼、很好地表述出来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觉得无论写作还是出版,能够出版的精品力作,关键是要有思想性、浓缩性、精炼性。常言道,深不深看理论。现在出来大量的浅薄的浮躁的作品,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没有理论深度,把别人的东西抄来抄去。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那是不行的。因此,我觉得咱们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强军策》很多文章是不错的,有些作品很有理论深度,能够深沉地分析,而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抄来抄去。

    再有,要搞好出版业,不仅要适应军队读者,也要适应社会读者的需求。现在的读者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封闭的环境下你给他什么他看什么,现在进入一个选择性非常强的时代,就如同电视换频道一样,控制频道枢纽的权力在观众自己手里,不喜欢马上换频道,书籍也是一样,有的是书可看,不愿意看的话马上换,不像我们当年入伍就一本《红宝书》,现在的图书市场可供选择性很多。

    要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出版的内容不是充满抽象的政治说教的作品,而是适应现代媒体,适应人们听觉、视觉、思想感官这几方面综合需要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图文并茂。这样才能适合现在年轻一代军人和年轻一代社会学者的需要,才能把我们的出版业搞得更好。

    军队需要改革,我觉得新出版的读物同样也需要改革。改革是军队的灵魂,也是出版界的灵魂。(本文是作者在7月30日国防大学举行《强军策》图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安晨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2129206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