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军事首页 要闻 观点 中国军情 环球军情 外媒 视频 图片 排行 专访 专题 名家 趣闻 军史 军刊 军医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故事集
 
2015年11月24日 18:31:57 |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来源: 新华网   

阎肃。(图片由空军宣传部提供)

    闭关18天,《江姐》问世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新中国几代人的心中,没有哪个歌剧比《江姐》更熟悉,没有哪首曲目能比《红梅赞》更流行。

    上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视死如归的江姐,智勇双全的许云峰,百发百中的双枪老太婆等栩栩如生的鲜活英雄形象,激荡起了人们无限爱国情怀。

    当时,阎肃刚创作完成独幕歌剧《刘四姐》,拿着稿费,和几个同事们到北京东来顺吃涮羊肉,大家开玩笑说:“咱今儿‘吃’完了‘刘四姐’,明儿呢?”阎肃被同伴一语逗乐,“我刚看过《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排出来一定很有教育意义。”

    阎肃早年随家人逃往重庆。在重庆,阎肃参加学生运动、闹学潮,与地下党组织搞土改、清匪反霸,还去过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熟悉的革命斗争历史、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地下党员的英勇斗争更坚定了阎肃创作的意愿。

    阎肃越想越对劲,收拾起小说《红岩》,登上了去锦州妻子老家探亲的火车。闭门18天后,《江姐》初稿完成。朝天门码头、华蓥山上、集中营里等等一幕幕场景,人物形象丰满丰富,情节感人动人。

    初稿呈送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刘亚楼当即指示:“精雕细刻,一定要打响!”

    为使《江姐》更贴近实际,阎肃和战友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川东许多活着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采访了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谈得声泪俱下,更一起到重庆渣滓洞体验了生活。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2年精磨锤炼,阎肃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都能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面一边哼唱。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全国公演后引起巨大反响,一年间演出286场,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优美跌宕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声、生动逼真的舞美、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江姐》艺术地谱写了“中国歌剧史上最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尽》《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不断吟咏传唱、流传至今。《江姐》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专题:胸怀河山抒锦绣——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

   1 2 3 4 5 6 7 8 9 10    >>|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分享到:
【纠错】   
 更多图片
解放军特战训练环境几近残酷
解放军特战训练环境几近残酷
抗战阅兵最具震慑力的4款导弹
抗战阅兵最具震慑力的4款导弹
图说“95后”新兵
图说“95后”新兵
丹麦女机枪手很彪悍
丹麦女机枪手很彪悍
探秘中国最大的飞机“医院”
探秘中国最大的飞机“医院”
美俄系主力战机作战训练照
美俄系主力战机作战训练照
探访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
探访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
军警月饼“特供”特种兵
军警月饼“特供”特种兵
武警神犬奇兵:叼饭盆排队
武警神犬奇兵:叼饭盆排队
狗狗从军记
狗狗从军记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8462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