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壮丽70年蹲点调研
2019年05月09日 10:46:46  来源: 法制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图为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一起调研采访首钢京唐公司运输部成品码头智能库房。雷彬彬 摄

首钢巨变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

    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城西的石景山被赋予“燕都第一仙山”之美誉。时人不会想到,300多年后,山下会建起寄予中国工业希望的钢铁厂;更不会想到,这里将在百年时间里成为中国工业企业发展改革的根据地。

    “唐王何日再回眸,沧海横流几度秋。缟素千帆随浪逝,空余云影恨悠悠。”

    因着唐太宗爱妃病殁海岛的传说,渤海湾的曹妃甸总蒙着一层浪漫的气息。本地人不会想到,这个古时渔家避风的小海岛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更不会想到,这片曾经寥无人烟的滨海荒滩会承载起中国钢铁人的梦想。

    4月中旬,我先后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的首钢京唐公司和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区进行蹲点调研采访工作。半个月的蹲点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首钢如何在石景山兴起,又如何在曹妃甸凤凰涅槃,感受到首钢从“山”到“海”的跨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首钢建厂100周年、京唐公司投产10周年,纪念的缘分、数字的偶合背后,一个“变”字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个现代钢铁企业的变迁、战略发展的转移、职工职业生涯和命运的转变、区域建设发展的变化,都成为我蹲点调研的关注点。

    无疑,无论在首钢园区还是京唐公司,变化都是极为明显的。

    在首钢京唐公司,几位曹妃甸本地职工给我描绘了当地的过去:一个带状沙岛,荒芜疏落少人问津。几位从北京来京唐公司工作的首钢老职工给我回忆了建设时期的曹妃甸:一片海上沙漠,吹沙造地沧海桑田。看着京唐公司厂房整齐优雅、车间工艺精奇、港口气势恢宏,巨变之感油然而生。

    当我从曹妃甸来到北京,在首钢园区的第一站是参观厂史博物馆,几张老照片还原了当年的首钢景象:带着藤编安全帽生产的工人和破旧厂房林立的厂区。如今,炼铁的高炉、储料的仓房仍在,但一切都改变了之前的用途,工业遗存成为现代化、新功能的个性建筑。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和国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三支队伍的入驻,更为首钢园区带来了新气象。

    钢铁救国、钢铁兴国、钢铁强国、钢铁转型;环境之变、职工之变、功能之变、模式之变……半个多月的蹲点调研中,首钢的变化无处不在。回顾首钢的巨变,我突然发现,这种变化不是首钢的兀自改变,而是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变革,百年首钢堪称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

    当新中国百废待兴,老首钢万众一心谋生产,创造了多项钢铁工业的第一;当改革开放春风拂来,首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首开国企体制变革;当国家急需产业升级转型、区域协同发展,首钢领国企先锋远迁曹妃甸,创建“海上钢城”;当进入新时代,首钢园区立足科技发展、城市复兴,成为新业态、新工业的扶持人……

    国家命运、企业命运、个人命运往往紧密相连。首钢的巨变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其背后是中国工业乃至整个国家70年的巨变。当炼钢炼铁再也看不到乌烟瘴气,当传统工业开始智能生产,当热火朝天的工厂成为湖光山色的现代园区,当大炼钢铁的工人变身高端服务的员工,我看到了新中国的不断强大,看到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00年里,几代首钢人不断改革创新;70年来,首钢成就中国工业发展传奇。不间断的变化中,不仅是中华儿女强国富民的钢铁情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探索。此次蹲点调研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记者,能够用笔记录下这一切,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周宵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44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