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举办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
2018年07月24日 13:04:0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和我相遇的那些人

    最近这几天,有关强台风“玛利亚”的新闻屡次登上本报的头条,成我编辑工作中的头号新闻。其实2年前,我就亲身经历过一场台风下的采访。

    2016年9月,我在台湾大学访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澎湃新闻2016年两岸三地祭孔大典在台北的特约出境记者。大典前夕,当年最强的13号台风“梅姬”登陆,整个花东地区停水停电,台北孔庙的祭祀典礼也最终取消。

    澎湃新闻视频直播部的负责人联络我,说如果有可能,哪怕有几秒钟的空镜也好。

    9月28日清晨5点,台北持续3天的雷电暴雨骤停。我扛着直播设备就往孔庙冲,在晨光熹微、一片狼藉的孔庙门口录了3分钟的口播。

    刚刚把视频上传后,大风就呼啸而来。孔庙的守庙人赵忠守先生拉我进门躲避风雨,我才有机会了解他的故事。

    赵忠守祖籍山东,后来他随父亲从大陆来到台湾。 “忠守”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起的,希望他能忠守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恪守仁义礼智信的传统。

    “‘三通’之后,有想过回山东老家吗?”我问他。

    “老家具体在哪里?早都不记得了,父亲来台后没有多久就患急病去世,我又小,慢慢地也就忘了乡音了。”赵守忠说,他只有一直戴在身边的曲阜孔庙祈福的吊坠,陪伴了他在海峡对岸的漫漫人生路。

    1949年撤退的200万人中,有被抓的壮丁和无何奈何的普通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冲到了海峡的对岸,此生遥望故乡。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同宗同族的文化传承,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千百年来的古训。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跨越山海共同祭典文化圣人的原因。

    只有和经历过分离的人相遇,才能知道血浓于水的情谊是多么难以割舍。

    3年前,我采访过一位78岁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叫赵绮莲,1937年出生在莫斯科,她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抗日宣言《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的起草人赵毅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绮莲和一批背景相仿的,来自各国的共产党革命领导人的后代,一起被送往莫斯科以东300公里外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抚养,直到15岁才回到祖国和父母身边。

    回国之后,赵绮莲成为了中央编译局的一名俄文编辑,毕生从事着中俄之间的外事和文化交流,也保留着吃西餐的饮食习惯。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在采访中问她对战争的记忆和感受,古稀之年的老人说,“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异国,但仍能感受到祖国源源不断的关心和呵护,才能让我们安然地在大后方获得宁静的成长机会。”只有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遇,才能知道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和复兴是多么来之不易。

    新闻学专业7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敬畏和我相遇的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和地灾检测员、基层国土员等等的“国土人”相遇,并将他们的故事呈现在版面上。因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发展和前进的缩影,和他们相遇,就是和这个时代相遇,记录他们,就是记录这个时代。(总编室陈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李洪雷 张爽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44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