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举办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
2018年07月24日 13:04:0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永远在现场

    在新闻学的课堂上,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这样一句话:“记者要么在新闻现场,要么在前往现场的路上。”当时这句话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习,这句话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7月份我跟随“最美的家乡河”采访团,去重庆、陕西的基层采访当地河流治理情况。

    去之前,我收到了主办方发来的资料,从资料中我得知重庆的璧山在十几年前是河水恶臭,鱼虾绝迹的“西部鞋都”,在一个报道中,我看到当地的居民说当时人们甚至不愿意住在河边,都纷纷搬离。2010年璧山开始璧南河治理工程,短短几年的时间,这座城市成为了拥有“一河六湖十八湿地”的国家水生态试点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让这个小城在几年的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采访之路。

    在璧山,当地官员系统地向我们讲解了璧南河的治理情况,然而,一直跟在团队末尾的一个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到一处,他总是不停地拍照。后来,有一天吃午饭时,我坐在了他的旁边,通过聊天我知道他叫蒋光伦,是一名基层的河长,他告诉我这样一组数据:步行8.1公里,上报近20个问题,每月至少巡河两次,这正是蒋光伦在今年上半年的巡河数据,然而他这样巡河、护河已经十多年。提到璧南河的变化,蒋光伦满是欣慰,他说当好河长,护好璧南河是他最重要的事业,看着璧南河水一天天清起来,心里比谁都高兴。

    如果不是在现场,我不会发现资料的背后有这样一位默默付出的河长;如果不是在现场,我不会了解到一条河的治理背后需要千千万万诸如基层河长、巡河员、河流清漂工等平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与努力。

    离开重庆,我们一路向西北,来到陕西。在咸阳,当地百姓告诉我,他们的城市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叫“马尔代夫”,我听到很惊讶,为什么一个内陆的城市会有一个与海相关的名字。直到我来到了咸阳湖二期工程,映入我眼帘的是大片的沙滩,整齐的茅草亭,清澈的河水,这一片充满了海滨味道的景致不就是“马尔代夫”嘛!当地官员告诉我,沙滩上的沙子全部挖自湖里,因为他们在治河过程中,一直坚持着生态治理、恢复河道自然属性的原则。采访结束的时候,正直夕阳西下,沙滩上有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有三五成群聊天的大人,看到这样一幕场景,我的内心有着莫名的感动,这也许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体现吧!

    如果不是在现场,我不会知道内陆城市咸阳会有这样一个浪漫的名字;如果不是在现场,我不知道当地会有这样创新性的手段治理河流,切实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城市,真的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是因为在现场,我能清晰地看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思路从顶层一直贯彻到地方;也正是因为在现场,我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背后的智慧。

    我分享的故事不长,也很普通,但是在我的眼中,一个好记者之所以能够讲出好故事,一定是因为他跑得够多、走得够远、离得够近。在砥砺前进的中国,作为一名记者,我不仅要看到北上广深的摩天大楼、飞速奔跑的高铁列车、便捷智慧的移动支付,我更需要俯下身,沉下身,到每一个现场去,了解普通民众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声音,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会怀满真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未来的记者路上,我依然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直在现场、在路上!(采访部李卓聪)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李洪雷 张爽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44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