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
2017年05月31日 08:25:2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6年,面对媒体格局和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新闻媒体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闻媒体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闻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的新闻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新闻从业环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传媒产业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奋力进取,为中国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创造了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一、媒体发展环境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新闻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支持和鼓励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在2016年陆续推出一系列和传媒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举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以及相关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2.中国媒体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深刻转型时期。一是中国传媒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增长了12.3 %,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 亿元。2015 年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比由2014 年的47.2%上升到51.8%。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的花费增幅达到26.9%,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易观国际调研数据也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达118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

    二是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中国的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日益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3月间,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习惯,58.9%的用户将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新闻资讯在移动端渗透率已达66.6%,仅次于影音多媒体、游戏和生活服务。

    三是传播技术已成为媒体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

    二、记者成长环境

    中国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为中国新闻记者提供多种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新闻记者在岗位上成长成才。

    1.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业务能力。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为新闻记者提供相关领域的培训。中国记协、中国产业报协会每年组织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培训班。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媒体,进一步加强新闻业务培训。2016年,截至9月底,人民日报社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5期,培训2304人次;邀请社外专家学者来报社开设“人民讲堂”,听课人数2400人次。新华社着眼于建设业务精湛的新闻报道队伍,加快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步伐,对1000名编辑记者进行了互联网技能、智能技术感触、无人机航拍、流媒体制作、社交媒体运用、网络安全等培训;全面实行“青年导师制”,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业务带头人当导师,对898名年轻同志传帮带;开展报道与汉语纠错、图片报道与移动终端应用、外文翻译、公文处理等四项技能竞赛,累计3500多人次参赛。中央电视台围绕媒体融合等主题,组织实施系列业务培训活动。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完成自办培训94期,培训人数达6051人次;完成调训22期,培训人数达355人次;完成网络培训4期,培训人数达13595人次。累计完成各类培训120期,参训人数达20001人次。

    2.鼓励深入基层,开展实践锻炼。组织新闻实践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增进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中央宣传部每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刊播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近2000名网站采编人员开展一系列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其中,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开展“长征路上奔小康”专题活动,共发布各类新闻信息27.5万多条;阅读量超过110亿次,网民转评赞 2000多万。中国记协2009年7月组织百名中央新闻媒体编辑记者赴陕西延安,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8年来,除2013年因故暂停外,活动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截至2016年,共举办9次,涵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等,参与活动的编辑记者有八百余人。活动地点选在陕西省延安市、江西省赣州、井冈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和福建省龙岩古田等地。

    3.发现身边的榜样,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记协组织各省区市记协自2014年起在全国新闻界连续举办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讲述新闻工作者在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亲历故事,分享采访经历和感受。每年推选出130多名优秀演讲选手赴北京参加选拔赛。最终取得优胜的选手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录制《“好记者讲好故事”——记者节特别节目》。11月8日记者节当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活动在新闻界和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中国记协开通“好记者讲好故事”双微,截至2016年10月21日,阅读量超过1512万次。许多网民评价,“好记者讲好故事”非常感动人,是一个传播正能量、“提精神”的好节目。

    4.改革管理机制,激励成长成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央和地方媒体在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记者编辑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的工作及成效比较突出。

    一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人民日报社打通社企人才流动通道,鼓励人才双向流动。2016年7月,出台《关于推进干部人才全面互通融合的意见》,构建创新、开放的融合发展人才格局。在新闻采编领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推介选拔,在经营管理领域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遴选,努力打造适合高层次人才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平台,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工作团队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称评审、选拔培养、深造进修等制度。新华社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激励机制,拓展采编人员发展空间,营造更多吸纳和留住采编人员的平台。完善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机制,2016年2月印发《关于总社和国内分社采编业务骨干“双向挂职”的实施方案》,首批选派总社10人、国内分社13人进行双向挂职交流。把比较成熟的年轻干部果断放到重要岗位使用。探索建立业务阶梯制度,与现行职称评聘体系互为补充,分13个业务阶梯,并设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拓展采编业务干部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业务领军人才安心深耕业务。目前,已在5个部门分社试点。

    二是深化绩效激励机制改革。人民日报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面向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新机制,为更好地整合报社人力资源打下基础。每两月评选一次全报社好新闻奖,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报刊、微博、客户端的好新闻进行奖励表彰。在业务考核上,各采编专业部门向多写好稿记者倾斜,对刊发报纸版面头条、进行深度报道、拍摄图片、参与新媒体产品开发等的采编人员在考核时加分。设立青年岗位能手评比,有效促进采编一线青年业务骨干能力水平提高,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华社提出“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的考核激励导向。改革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考核,做到简便易行、奖罚分明,充分激发队伍活力。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对国内分社考核新闻报道,对经营部门考核经营指标,以适应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制度,通过规范全社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采编主体业务倾斜。中央电视台从培养电视名家和激发全台员工的创新热情入手,制定《中央电视台名人名家培养计划》,开展年度“十佳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2016年初,中央电视台启动了2015年度“十佳人物”评选表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14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