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大洪:“中国网事”与新华社战略转型
2011年10月17日 08:54:28  来源: 新华网传媒频道
【字号  打印 关闭 

    四、“中国网事”创新业态

    中国新闻界近年来有两个热词:一个是媒体融合,一个是全媒体。之所以出现,表明各类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战略转型中,新的业态会逐渐形成。何谓媒体融合?简言之,就是各类媒体向其他媒体领域的进军与扩展,从而形成各类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这其中包括两个意思,一是一种媒体向其他媒体领域进军,比如新华社向电视领域进军创办CNC等;二是所有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中国网事”栏目是多媒体报道形态,但带来的更深层的意义是业态的变化。如向电视领域的扩展——“中国网事”电视报道从2011年10月1日起,将实现卫视周播落地,初步确定与湖北卫视合作,节目同时在CNC播出,长度为25分钟;再如,向手机媒体领域的扩展——“中国网事”手机报于2011年6月实现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两大平台播发,用户已近5万人。又如,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领域等移动终端的扩展——“中国网事”客户端程序于2011年6月15日上线。力争通过“全媒体”实现“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终端客户端程序中精心创作出一个动漫形象——“e哥”和以他为主角的国内首部动漫新闻评论节目。“e哥有话说”日播一集,每集两到三分钟,目前已成为“中国网事”的核心新闻产品。它由新华社资深记者组成舆情搜集队伍和评论创作队伍,关注每日网络热点事件和网民鲜活的网言网语,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点评网事,经过文字稿——视频脚本——动画制作等环节,最终形成一集动漫视频。每集作品通过e哥生动夸张的形象和入木三分的评论,发挥了针砭时弊的独特作用,一经面世,立刻获得广泛好评。这一动漫视频已在浙江省11家电视台播出。

    在以上运作中,“中国网事”将如何面对市场如何营销做为一项全新的课题来探索。因为转型的重要一环是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稳定的、可获取较高收益的赢利模式。这是全球媒体都在上下求索的一道难题。对通讯社来说,原来的用户是各类付费媒体,但建立网站后,面对的便是免费享用的广大网民,如今要进一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提供服务,就必须要有新的营收模式。一年来,“中国网事”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多方努力。如湖北分社提出与湖北卫视独家合办“中国网事”电视节目的设想,在协商过程中确定了保底收入加广告分成的模式,“这种模式考虑到分社现阶段没有广告经营人员和广告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守的收益方式。这种收益方式突破了电视台传统的合作方式,规避了新华社的收益风险”【注9】再如,“e哥有话说”在制作、营销上引入市场机制,该产品由“中国网事”项目组通过浙江分社与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提供通信支持,杭州邦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网事”手机版的付费用户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亦在抓紧筹备“e哥有话说”动漫手机报等其他提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中国传媒新业态的发展,尽管有自己的特色,但也必须借鉴国外、境外媒体的经验和做法。如在新闻动漫产品的制作上,可以借鉴台港壹传媒集团的“动新闻”;在平板电脑客户端程序的制作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新闻集团的iPad版《The Daily》。这其中既有新的传播形态呈现,也有新的业态展现;既有新的技术运用,也有创意、理念的启示。可以预见,“中国网事”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一个博采众长、多方合作、开拓市场、步步为赢的过程。

    五、“中国网事”加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力度

    目前“中国网事”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系列:感动系列,报道感动网友的人物和事件;调查系列,深度调研网上热点事件和现象;核实系列,第一时间对网络热点、焦点进行核实、澄清;盘点系列,每周就网络舆情进行盘点和分析。一年来,“中国网事”以其高质量、高时效的报道,确立了在互联网新闻领域的引领地位,以自己的作为,加大了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力度。如,“天价酒”报道,通过记者剥茧抽丝般的深入挖掘,使整个事件水落石出。又如,“路桥费”报道,直接促使五部委开展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再如;“网络水军”报道,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随后在网络界开展了对这一状况的整顿。

    “中国网事”以客观、权威的报道,揭示真相,引导舆论;以社会责任感,实施监督,鞭搭丑恶,伸张正气;以对百姓的情怀,关注民生,树立草根英雄人物,弘扬真善美。“中国网事”项目组负责人李俊指出:“网络最缺乏的是真相,更缺乏的相信真相。真相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方面的教训太惨痛了。”他进一步说:“我们不追逐真相,谁追逐真相呢?我们不提供真相,谁来提供真相呢?。【注10】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网事”的追求,显示了主流媒体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专业自觉,即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有所担当;对构建互联网先进、优质文化有所贡献;对提升新闻报道的素质及传播力有所创新。

    2010年12月,“中国网事”策划、发起的“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将诞生刚刚仅4个月的“中国网事”的形象和影响力拉抬到空前的高度。它与社会上诸如“共和国脊梁”之类评选活动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它不是为一些名人做“锦上添花”,而是为最平凡不过最普通不过的草根人物搭建一座闪光的舞台。活动的口号是“网络无疆,人间有爱,大美无言,草根有力”,参评对象是在网民中有较大影响力,主要事迹发生在本年度,或在本年度引起网络广泛关注的人物。这一活动让藏于民间的真善美发扬光大,而广大网民参与评选的过程,就是一次受感动受教育的过程。整个活动由于立意高,真正打动了人心,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甚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参与投票,并发出热情呼吁。在评选过程中,中国网民用近200万张选票、近千万的点击量,最终从60名候选人中选出了10名年度网络感动人物,他们是: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最美90后”铁飞燕、“百年义渡”万其珍一家四代、“背学兄弟”庄宏泉庄汇泉、“拾荒老娘”于化玲、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寻人志愿者”沈浩、“中国好人”王文清、支教女老师蔡加芹和“袖珍人”董志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也十分看重这次评选,特别申请将2010年12月5日甘孜州军分区独立营在扑灭山火中牺牲的15位官兵纳入其中。此时网民投票已经结束,但经终评会上与会者一直同意,决定增设评委会特别奖授予这一英雄群体。“中国网事”确定这一活动将一年一届持续下去,为了使这一活动更具常态化,从2011年起,采取先进行季度评选再进行年度评选的办法。2011年7月,由“中国网事”项目组编著的《草根英雄登上璀璨舞台——首届网络感动人物评选典藏版》一书正式出版。“中国网事”的报道和主办的活动表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关键是媒体自身的追求和机制,并非靠领导机关号召,也并非靠运动的形式,否则依旧是表面文章。

    “中国网事”是新华社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产品,经过一年的运作,已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新品牌。创新造就品牌,品牌提升价值。“中国网事”的成功经验势必成为其他媒体战略转型的样本,并给力中国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Wgq100108:《150岁〈落基山新闻报〉关门 近期准备网络复出》,载国际新闻设计协会中文分会网站

    http://www.sndchinese.cn/asp/content.asp?id=8

    2、李文:《中文国际广播业未来发展的新思维》,载香港《传媒透视》杂志第7期

    3、维基百科((Wikipedia)):“战略”条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7%95%A5

    4、廖晓:《中国企业转型三部曲之战略转型》,载中国管理传播网

    http://manage.org.cn/Article/200612/41106.html

    5、刘思扬:《顶起网络进步的力量》,载《新闻业务》2011年第34期

    6、文有仁:《漫议“新华体”》,载《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5期

    7、王君超:《是耶非耶新华体》,载《报刊之友》2002年第4期

    8、李柯勇、舒静、张舵:《建党90周年报道的一次“微创新”——首篇“微博体通讯”采写的背后》,2011年7月18日总结材料

    9、汤洪利:《中国网事电视节目》,载《新闻业务》2011年第34期

    10、李俊:《在追踪中逼近网络真相》,载《新闻业务》2011年第34期

    特别鸣谢:“中国网事”项目组负责人李俊于2011年9月6日接受我的采访,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张舵于2011年9月7日接受我的电话采访,并分别提供相关材料。

   上一页 1 2 3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