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80后优秀新闻工作者:牢记记者责任 与时代共成长
2009年11月12日 16:30:12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北京电视台马国颖:永远牢记记者的责任 

马国颖事迹简介及获奖作品

   

采访奥运火炬珠峰传递

采访救援官兵

在地震废墟旁采访受灾群众

    6年多的从业经历让我明白,一名记者,可以暂时缺少新闻敏感,可以逐步提升报道能力,但一刻都不能缺失的是责任感。在这里,我想以2008年两次采访经历谈谈我对记者职业责任的理解。

    2008年,我前往西藏报道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这一盛事。同行记者还有包括BBC、德国电视一台、德国电视二台、香港TVB等世界知名电视台记者。在去往定日县的路上,我们在一处藏民家停留采访。80多岁的普布老人是这里的主人。记者们围着他采访,BBC记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我印象深刻:

    1、请问屋子外边的国旗是自己去买的吗?还是有人发给你们、要求你们挂上的?

    2、你的屋子里挂着这么多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像,请问为什么不挂达赖?

    3、你是西藏人还是中国人?(ARE YOU TIBETAN OR CHINESE?)

    我们到西藏的时候,恰恰是3·14事件不久。这三个与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看似无关问题的抛出是有背景的。我和同事也把这次采访做成了报道。其中,我们引用了普布老人的一句回答:"我是中国人,住在西藏。"我们还拍摄了小小村落里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普布老人说,"中国人办一次奥运会不容易,我挂上国旗,算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一点点支持吧!"

    这次西藏之行与境外记者相处,我从他们的提问、他们的报道中感受了他们对中国的价值观,也更加自觉地开始想到自己做的报道能否回击这样的价值观。

    报道火炬珠峰传递后,我和同事转战到四川地震灾区。如果说在西藏的报道考验的是我们面对国外媒体歪曲报道的能力,那么在灾区,考验的则是如何选择新闻事实,让你的报道更有力量。灾难像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也放大了人性的丑恶,同时也放大了记者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情感取向。

    有人问我,你在灾区有没有看到让你失望的事?当然有,在四川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九州体育馆采访时,一些受灾群众向我反映:他们几天都没有吃到过热乎的饭菜,每次排队轮到他们,饭总是没有了,只能一日三餐都吃方便面和饼干。一些群众情绪相当激动。从情感上讲,听到这样的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把受灾群众的心声用画面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帮助他们。但是,我又没有那么做,因为我不能那么做。那时,已经是震后一个星期了,很多受灾群众的心态开始从劫后余生的幸运转向了对未来的茫然无助,对现实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这只是他们暂时的心态。更何况那段时间,每天新涌入九州体育馆的群众多达三、四千人,短短几天内,那里就聚集了3万多名无家可归的群众,迅速、有效地安置这么多人几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情理之中。再者,当时的受灾群众最需要什么?相比一篇负面报道,他们更需要的是全国四面八方的援助。这样的报道播发出去,在灾区之外,很多好心人,会因此失望。

    我们报道什么样的"真实"?这个问题在每次报道中都要回答,但是在灾难中,我们要更加谨慎,更加理智。在地震面前,新闻不能成为次生灾害,不能让受灾群众和观众因为你的报道再次受到心灵的伤害。而同样的,记者也不能成为只想着完成报道任务的一个旁观者,他也应该成为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只不过他的救援,是靠手中的笔、镜头、话筒来传递坚强,传递爱心,传递力量。我所敬佩的新华社女记者朱玉说,"我的笔就是最好的救灾物资之一。"

    拉拉杂杂说了一些采访中的经历和感受,难以成文。我想,"80后"是继往开来的一代,继承前辈的传统,开拓新的天地。我想,不仅仅"80后",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吧。(北京电视台 马国颖)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金铃(实习)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