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职业坐标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汇编(四)
2007年01月05日 14:30:34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简报第64期

弘扬职业精神, 树立职业形象系列之四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没有忘记:我们是新闻工作者

    认真干新闻,清白写人生

    一个地方晚报的记者,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从事新闻工作17年来,尤其是在《天中晚报》工作四年多来,他以自己高度的党性原则、满腔的爱民情怀、廉洁的道德品格、勤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仁的尊敬、读者的信任、领导的赞扬。他就是驻马店《天中晚报》社编委、记者部主任、首席记者魏克平。

    做新闻,时刻把党装心中

    魏克平在采写每一个新闻时,都在心头反复掂量:这个新闻如何处理,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魏克平的口袋里,经常装有群众来信或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涉及到一些部门比较敏感的问题。对此,他都认真、冷静地处理,从不借机炒作,更不哗众取宠。他经常是先同涉及单位的有关人员沟通,将群众意见反馈给他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群众满意、让部门

    改进工作的目的。

    2002年5月,107国道湖南汩罗境内发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绝大部分是驻马店人,一时间,该事故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一些伤亡者家属因不了解汩罗方面的情况,情绪激动,到有关部门上访。魏克平得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已经组成处理事故联合小组,赶赴汩罗处理有关事宜,立即向报社领导汇报,在得到报社领导同意后,连夜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在事故现场,他们连续作战,向报社发回一篇篇稿件,让驻马店群众及时了解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有关部门的善后工作,使伤亡人员家属的情绪趋于稳定。魏克平还专访有关领导,及时报道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照片发回报社,使驻马店群众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在处理事故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整个事故处理期间,《天中晚报》一版重要位置天天有来自汩罗的报道,让关注这一事件的读者全面了解情况。事后,一位政府领导称,此事得以顺利解决,《天中晚报》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年2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雪,导致驻马店市区大面积停电。广大群众对电力部门产生了误解,认为是电力部门办事不力导致停电。魏克平冒着风雪赶到供电部门在郊外的抢修现场,在冰冷刺骨的风雪中采访、拍摄抢修现场的图片,采访结束,已是夜晚10点多钟了。他赶回报社连夜写稿件、冲洗照片,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当群众在报纸上看到电力部门在风雪之中紧急抢修线路的报道后,明白了停电的原因,对电力部门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十分感动,供电部门也因为报社及时将他们的工作情况传达给群众,消除了群众误解感激不已。而魏克平因为连冻带饿,患了重感冒,高烧头痛,他说,能让政府和群众都满意,我吃点苦头,值得。

    有一次,驻马店市驿城区顺河乡农民反映,他们买的麦种是假种子,多次找到种子部门讨要说法,可种子部门的领导或闭门不见或一走了之,无奈的农民找到了魏克平。听了农民含泪的诉说,魏克平立即骑车赶到顺河乡刘庄。经查看,种子问题不小。但意识到种子经营市场竞争十分残酷,稿子一旦发出,这家种子经营单位必将受到致命打击。发稿子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更是为了解决问题。他没有忙着发稿,而是与种子部门联系,提出让其赔偿农民损失的建议。记者真诚负责的态度和谨慎的做法得到种子部门的赞许,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天中晚报》许多重头稿子都是魏克平采写的。他的稿子厚重扎实,新闻性强,关注度高,社会效果好。

    讲正气,仗义执言为百姓

    汝南县马乡镇的农民黄林耀,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多次上访毫无结果。听着这位饱经风霜的农家老汉的无奈讲述,魏克平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带着黄林耀到汝南了解情况,自己掏钱买汽车票,采访结束,已是中午,黄林耀因囊中羞涩,几次欲言又止,魏克平笑着对黄林耀说:“老黄,今天我先请你吃顿饭,赶明儿到你家,你再好好招待我吧!”面对香喷喷的饭菜黄林耀难以下咽,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来。后来,魏克平采写的题为《法律在这里遭遇尴尬》的消息在报纸上刊发,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使黄林耀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在《天中晚报》的读者心中,魏克平名气最大,与读者说的话多,帮读者做的事多,和读者走得最近。魏克平曾经在两年的时间中,通过新闻报道和向市计委、水利部门反映情况,解决了徐老庄800多口人与大量牲畜的吃水问题。18个月中,他为一个被父亲遗弃的孩子生活、上学、寻亲四处奔波,直到帮孩子找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母亲。魏克平为群众办了多少好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群众心里记得清、记得牢。

    面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魏克平又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的人。驻马店市西平县收购贩运青蛙活动猖獗,当地有关部门配合林业执法人员处理收购青蛙黑窝点时,遇到软硬兼施的阻挠,面对满脸凶气的青蛙贩子,有的人退却了,而魏克平却站在明亮的车灯前,拍摄放生过程。一块砖头落在他面前,他知道这是有人在向他示威,他清楚,在这里,他代表着正义,代表着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形象,他不能表现出胆怯和退却。驿城区胡庙镇一家黑窑场,非法雇用外地民工,魏克平带领一名记者化装成民工去暗访,并迅速和当地警方取得联系,一举擒获黑窑场场主,当场解救出20多名长期在此劳动的、失去人身自由的民工。半年时间,魏克平随警方一起深入到其它窑场采访调查,又取缔4个类似的黑窑场,解救了近百名外地的民工。魏克平的这些故事在社会上传开后,很多人说他胆子大,而魏克平却说:不是我胆大,而是我有底气,这底气,就是人间正气。

    一架全天候的“战斗机”

    在《天中晚报》社几十名记者中,今年45岁的魏克平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然而,做起新闻来,他劲儿最足,最玩儿命。《天中晚报》创刊四年多来,魏克平每月平均发稿量都在40篇以上,每个月的工作量都是第一名,连年被评为报社的业务状元。当别人向他取经时,他回答的十分干脆: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去;啥时有新闻,啥时就出发,做一个全天候的记者。

    2001年除夕之夜,魏克平到驻马店监狱采访,和那里服刑改造的犯人、管教干警一起守夜。2002年春节,魏克平到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120值班室,与坚守工作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一道迎来了新年。2003年的第一天,魏克平赶了几十公里山路,攀上了海拔800多米的老乐山顶,与山顶电视塔转播台的工作人员共度新春。当反映转播塔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稿件在《天中晚报》刊发后,很多读者纷纷打电话,向在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的转播台工作人员表达敬意,转播台的工作人员则感慨地说:“我们的工作虽说辛苦一些,但至少还是呆在屋内,而魏克平放弃了春节休假,冒着严寒跑几十里山路来采访我们,最辛苦、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啊。”

    清清白白写人生

    近年来,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少数记者图安逸,讲实惠,还有极个别记者职业道德滑坡,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然而,魏克平却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党和人民赋予他手中的那支笔。有些被采访对象为了阻止稿件见报,千方百计拉关系,请客送礼。凡是遇到这种情况,魏克平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稿件当发则发,不当发则不发,发也好,不发也罢,他一律是请客不到,送礼不要。

    2001年5月。一位患者在市内一家药店配中药,回家后发现药品与处方不符,患者将情况反映给了报社。药店老板得知消息后,打听到魏克平的电话号码,在一家大酒店摆下宴席,一连打了七八次电话魏克平也没有赴宴。第二天,又趁魏克平不在之机,把两件鳄鱼牌衬衣的取货卡放在了他的办公桌里。魏克平回到报社发现后,十分恼火,马上打电话把这名老板叫到报社,对老板说:“我们天中晚报社的记者做新闻不搞交易,我不吃你的饭,也决不会收你的礼。我若吃你一顿饭,我这个人在你眼里就只值一顿饭,我要接受你两件衬衣,我在你眼中也就只值两件衬衣。”一番话说得药店老板面红耳赤。

    像这样的事情有多少,谁也没有统计过,但凡是和魏克平接触过、了解他品行的人,没有不敬佩他的,称赞他采写新闻完全是出于公心,从来不夹杂任何私心杂念。对魏克平的做法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作为记者,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采访时车接车送,吃一顿,接受一些礼物,也算不了什么。但魏克平不这样认为。他常说,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人格独立,不能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就不可能正确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体现新闻的客观、公正性,而有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明曲直,甚至草菅人命,就有可能沦为金钱的奴隶,沦为某些人或某个小集团的走卒。

    2003年开始,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天中晚报社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向魏克平学习活动,在魏克平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的一段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当我把新闻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新闻工作这一职业的神圣、光荣与责任。我必须竭尽全力去工作,把忠诚、热情、信念和能力全部献给我深爱的事业。”

 
(责任编辑: 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