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回望1987:割不断的骨肉同胞情 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
2017-11-24 17:14:2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题:回望1987:割不断的骨肉同胞情 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记者 查文晔 赵丹平 刘刚 陈君

  1983年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台联小组会期间,台胞徐兆麟委员收到一封信,打开信封,照片滑落出来。身边人问:“老徐,照片上的老太太是谁啊?”徐兆麟盯着看了一会儿,“是我妈妈”。这年距他离开故乡台湾、与家人分离已整整37载。

  数十年隔绝让两岸无数家庭尝尽骨肉分离之苦。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霎时间,亲情巨流涌起,两岸交流大潮再也遏止不住。

  11月16日,徐兆麟(左)在北京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数十年隔绝让两岸无数家庭尝尽骨肉分离之苦。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霎时间,亲情巨流涌起,两岸交流大潮再也遏止不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我要回家”的呐喊

  1949年后,两岸陷入隔绝对峙状态,“有家归不得”成为分隔两岸的亲人们心中最深的痛。1979年,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倡议开启两岸交流,很快在两岸社会产生强大的政策感召力。

  1987年3月,在台大陆籍人士成立了推动返乡探亲的组织。他们突破禁令,走上街头,喊出“死也要回去看娘”的口号。

  原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主持过两场“想回家,怎么办”晚会,那催人泪下的场面震撼了他:“中学大礼堂都塞爆了,操场也挤满人,只能把扩音器拉到外面,到场有两万人之多。”

  “母亲呀我要问您,天涯茫茫您在何方?明知那黄泉难归,我们仍在痴心等待。我的母亲呀,等着您,等着您,等您入梦来……”想家的人们高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当年10月,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台湾红十字会开始接受登记的几天内,递件民众就逾万人。

  1988年1月14日,以何文德为团长的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停留香港时,探亲团住在一家简陋的宾馆里。探亲团发言人杨祖珺记得,进入大陆前一天,直到午夜,仍能听见其他房间传来啜泣声。

  1月18日,探亲团抵达陕西黄陵县拜谒黄帝陵。团员把从台湾带来的水、泥土和菠萝、槟榔等祭品献在陵前,举香鞠躬。

  当时在全国台联工作的徐兆麟参与了探亲团抵京后的接待。“他们穿着白色夹克,上面印着‘想家’‘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那强烈的思乡情,谁看了都会流泪!”座谈会上,大陆老台胞与探亲团成员相拥而泣。老台胞黄清旺说,你们衣服上的“想家”二字也刻在我们心里,你们总算回来了,但我们却还回不去。见到你们,我真想大哭一场。

  由于台湾当局不承认有台籍老兵在大陆,1988年10月,徐兆麟、黄清旺等成立了“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进会”,很快整理了老兵名册刊登在台湾报纸上,台湾当局才承认事实。此后,这一群想家的老人也得以陆续返乡。

  流泪与不流泪的重逢

  “妈:我回来了,回来看您老人家。您在哪里呀?……我好想念您哟,我是回来看您的呀!可是我到哪儿去找您老人家呢?……妈,求您在黄泉路上慢慢走,求您在黄泉路上做个记号,儿子此生虽不能春晖常被,但存来世能永远沐恩漆下。”

  1988年1月25日,何文德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湖北房县老家,白发苍苍的他在母亲坟前像孩童般嚎啕大哭。他脱下写着“想家”的外套,放在墓台上,拿出从台湾带回的凤梨和香、纸,再把两团台湾泥土撒在坟上。何文德跪在坟前,双手插进土里,许久才抬起头来。

  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田富达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11月7日摄)。数十年隔绝让两岸无数家庭尝尽骨肉分离之苦。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霎时间,亲情巨流涌起,两岸交流大潮再也遏止不住。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1989年秋的一天,时任台盟中央副主席的田富达来到首都机场接弟弟。43年前,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少年田富达当兵离台时,弟弟伊齐·巴都才7岁。在旅客出口,远远走来一个魁梧的汉子,不时左右张望,田富达一眼就认出那是弟弟。

  “我的第一句话是‘伊齐素?’这是泰雅人的语言,意思是‘你是伊齐吗?’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却没有说什么,眼泪没有流出来。眼泪流了多少年,早哭干了。”回忆当年一幕,田富达仍难掩激动。

  徐兆麟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是一张迟到40年的奖状。他生于新竹客家庄,父母都是采樟工人。尽管家境贫困,但他用功读书,小学毕业时是全年级三个优等生之一。“毕业典礼上,爷爷从校长手里接过我的奖状,特别高兴。”

  然而,二战后的台湾百业凋敝,徐兆麟不得不辍学从军。1946年,他怀着万分难舍的心情离开台湾,爷爷临终前都未能再见他一面。

  “1994年,我为父奔丧才第一次回到台湾。侄女把奖状交给我说,爷爷把奖状当宝贝珍藏,一直念叨我,说这个孙子死不了。”徐兆麟说着就湿了眼眶。

  “再结同心,光大中华!”

  1988年8月,王晓波率台湾史研究会学术访问团前往大陆。“抵达厦门后,一位团员一下飞机,就激动地趴了下来,亲吻土地。”

  不管走了多远,离开了多久,游子的心总是与祖国一起跳动。

  1989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卢沟桥迎来了时任台湾“教师人权促进会”秘书长石文杰率领的首个访问大陆的台湾教师团体。参访团在卢沟桥上高唱爱国歌曲,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抗战纪录片。

  “一位老师出来以后放声大哭。他经历过那段历史,感触特别深。”石文杰说。

  由于长期隔绝,两岸同胞难免存在隔阂与误解。“在大陆,出门是否要路条?房产能否归个人私有?以前参加过‘还乡团’是否会被追究?”当年采访过许多台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资深记者毕福臣回忆说,类似疑虑还有不少,台胞们希望从点滴生活细节中“重新”了解大陆。

  “有些台胞对大陆不了解,闹了笑话。有人回来还在大皮箱里装着卫生纸,因为担心大陆没有。”毕福臣说,现在听来哭笑不得的故事却是那段历史真实的折射。

  30年变迁说明,交流是消弭隔阂、化解误会的最好方式。石文杰的北京之行则为女儿在北京八中找到了一位笔友,两人书信往来,一写就是20多年。“现在网络更发达,希望两岸小朋友多交流,从年轻一代开始互相了解。”他认为,台湾还有很多人没到大陆,百闻不如一见,去了才有可能消解对大陆的错觉和误解。

  当年首个返乡探亲团拜谒黄帝陵,王晓波草拟的祭文效仿抗战胜利后岛内爱国志士林献堂率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但最后一段不同。

  “1946年虽有内战,但祖国统一。而我们当时则面对的是国家尚未统一。所以我写道:大劫未了,太平难期;愿我先祖,佑我华胄;同室止戈,永弃相残;再结同心,光大中华!”王晓波相信,祭文里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沸雪”逐日
“沸雪”逐日
木星蓝色风暴 宛如油画般壮美
木星蓝色风暴 宛如油画般壮美
纽约感恩节大游行加强安保
纽约感恩节大游行加强安保
浙江大学开设舞龙舞狮课
浙江大学开设舞龙舞狮课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20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