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0日电 题:一位驻村书记眼中的集体经济收入
新华社记者李坤晟
“保守估计,3年后,河口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40万元。”站在安徽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的光伏电站项目前,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伏电站每年村里就有6万收入,还有村集体按4成分红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建设的100亩生态茶园也刚刚起步……”
然而,2年多前,河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零。
石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口村是县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过去没人关心村集体有没有收入。”李朝阳说,持这种看法的也包括他自己。
2014年10月,李朝阳到河口村驻村扶贫。河口村帮扶单位领导、安徽省民委主任孙丽芳在调研时提到要解决村集体经济的问题。
当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李朝阳把村“两委”干部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村干部为难地说:“要说集体经济现成的资源,村里不是没有,只是不太好弄。”
原来,现在的河口村是由原河口村、舒泉村和康村在2007年合并而成。合并之前,舒泉村有300亩水杉林,康村有200亩檀树林,属于各自的村集体。
合并时,两个有集体林场的老村和新的河口村达成协议——未来集体林场的收益,只能归原老村的村民组所有。
老村村民没有想到的是,老村没了,连护林抚育都没人组织。新村成立7年,林场荒了7年。
新的河口村有组织能力,但也不愿给老村的村民白干活。于是,全村总共500亩的两片林场7年来一直荒着。
了解情况后,2014年底,李朝阳和河口村村干部走访了原舒泉村和康村的村民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并请乡亲们到村委会协商。
李朝阳对乡亲们说,村里的初衷是要把集体的事情搞好,无论如何不能造成村集体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经过多次协商和走访,原舒泉村村民组和新的河口村达成了林场收益分配比例:原舒泉村村民组占7成,新的河口村集体占3成。
直面问题,盘活资源,沉寂多年的300亩水杉林再次响起了伐木声。
据李朝阳介绍,合同签署后,村里很快对闲置已久的水杉林进行管理开发。按比例,河口村集体分得7500元。这是河口村成立7年多来的第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
不久,同样达成协议的康村檀树林,也给河口村集体经济贡献了1万余元的收入。
微薄的数字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2016年,河口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1000元。
两年多的驻村扶贫经历让李朝阳明白,当初领导为何重视村集体经济——村卫生室改造,特困户慰问等,处处都在用钱。去年夏天洪灾后,村里水塔水管维修资金2万多元的缺额,不靠村集体收入,怎么能补得上呢?
李朝阳说:“如果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许多事情还真办不了。在驻村扶贫前,我没有这个认识。”
据池州市委组织部农组科科长王阳明介绍,近年来,池州市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2012年到2016年共消灭“空壳村”125个。
-
贫困村首笔“集体收入”创造记
7500元!虽然还很微薄,但河口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7年前
-
精准脱贫的中国故事——记者驻村调研综述
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7年前
-
“筑巢引凤”育产业 竞争发力“拔穷根” ——福建龙岩新罗区精准扶贫新观察
记者走访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雁石镇、白沙镇等地发现,新罗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实践,已在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引用竞争机制上先试先行。7年前

- @大学生 假期安全,你get到了吗?寒假4年前
- 3岁萌娃打110求助 超可爱对话曝光警察,电话,叔叔,父母,赣州市,联系,妈妈,一边,龙南县,讲故事4年前
- 【“飞阅”中国】“山沟沟”变身乡村治理示范村铁岭,柴家堡子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屯绿化,生活垃圾治理4年前
- 藏在滇西板桥古镇里的“乌铜走银”云南,保山,乌铜走银4年前
- 一边湖一边海 福州这条高颜值公路通车了景观式滨海公路,通车,旅游打卡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