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四川大凉山十个彝族村“深层次扶贫”蹲点调查

2016年12月27日 10:05:36 来源: 半月谈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2212

  甘洛县乌斯大桥乡二坪村上山路线图。图中左上角悬崖之上、白云之下即是二坪村。步行要四小时。

  我们无权指责其落后,更不能嘲笑其原始。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融入现代文明社会,用奋斗改变命运,用苦干创造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决不漏掉一个少数民族,决不漏掉一户贫困户。

  2016年8月,昭觉县四开乡千年来首例丧事新办 图片来源:半月谈

  移风易俗:打一场“精神脱贫”持久战

  ——四川大凉山十个彝族村“深层次扶贫”蹲点调查(下)

  ■ 半月谈记者 蒋作平 叶含勇 吴光于 陈地

  半月谈记者走访凉山州7县10个村子感受到,贫困是一个综合征,除了因病、因灾、因学等因素致贫返贫外,落后的社会风气,也是致贫重要原因。这绝非危言耸听。大凉山彝族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在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上却有很深的历史烙印。如今,凉山州把打造“好风气”作为脱贫攻坚目标之一,精准发力,已初见成效。但要真正形成好风气,仍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安置点建设现场, 一排排轻钢结构房拔地而起,十分壮观。

  一位布拖县农村的小男孩在家门口洗脚,他的母亲正在洗衣服。

  大操大办让他们一夜致贫

  善良、好客、热情大方,是彝族群众的优点。但过头了,互相攀比,形成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不仅破坏生产力,还导致部分群众一夜致贫,这也是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记者在与金阳县马依足乡马依足村6户贫困户座谈中,就发现有2户因此致贫。

  贫困户贾巴日者今年35岁,家中有4个小孩。他说:“我身体也不好。两个叔叔没儿子,(按彝族习俗)也要我来养,他们过世时,我宰杀了大量牛羊,还要借债。最多时借了2万多。”

  “过去红白事压力大。现在政府引导,差不多减了一大半了,已节约很多了。”他高兴地说。

  28岁的贫困户卢只火,已有3个小孩,但因为没生一个男孩,所以很快还要生一个。“我是10年前结婚的,结婚要给三四万元彩礼。那时现钱很难找,借了至少两三万元。”

  普格县教师格乃莫沙诺告诉记者:“现在农村聘礼要二三十万元,娶个大学生则要40万元,农民卖牛卖羊也要给。”

  甘洛县苏雄乡瓦洪村贫困户阿木七斤说,送礼,多得很,一年要花二万。

  甘洛县苏雄乡瓦洪村贫困户阿木七斤告诉记者:“问我致贫原因,就是陈规陋习,没完没了的赶礼,一年要花两万。结婚的,死人的,最少给200元,有的500元,有的1000元。正儿八经的亲戚,那肯定多得多。”

  “在凉山,一些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家支(即家族支系,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的力量仍然很大,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冕宁县彝海村一位干部说。

  彝族文化研究学者马巫呷指出,彝族人热情大方,即使自家没有也得去借、去赊来招待客人。彝族有句谚语,大意是“即使连裤子都没有换的,招待客人也得力争超过他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019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