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四川大凉山十个彝族村“深层次扶贫”蹲点调查

2016年12月27日 10:05:36 来源: 半月谈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2212

  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阿米格者,楼下的猪圈里,满地都是粪便。

  早在1997年,凉山州扶贫研究课题组调研“形象扶贫”时就曾指出:“门前一堆粪,大体已搬。但严格地说,门前这堆粪,如今只在门和粪堆之间,多了一个间隔几米的院坝,同样影响着卫生。要想使卫生状况根本改观,这堆粪应迁出院子,远离房门。”

  他们指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价值。

  在凉山州西昌市,有一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记者一进大门,就见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塑像——《绳索》,基座上刻着4句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

  因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农副产品卖不出去,金阳县丙乙底村贫困户只好把堆成山的生态莲花白煮来养猪。

  凉山州扶贫和彝族问题研究专家指出:“走进凉山,人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当地社会发育的断层。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补社会发育断层的课,也是补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课。”

  在海拔2000多米的昭觉县解放乡,记者远远看到,一面“解放乡脱贫攻坚党员突击队”的红旗迎风招展。

  金阳县马依足乡马依足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为集中安置的31户贫困户建公寓式新房。

  经过“形象扶贫”等多轮扶贫攻坚,加上本轮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和“易地搬迁扶贫”措施,凉山彝族群众已经同步跨入了脱贫奔小康的快车。

  他们的社会风俗风气、精神心理,正在经历艰难的嬗变,这也是他们告别精神贫困、心理贫困、意志贫困的一场革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019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