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秸秆焚烧,烽烟年年该怎么熄?

2015年10月23日 17:32:59 来源: 新华网

  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处农田在开展综合利用秸秆收储作业(10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死结”背后三大“纠结”

  之所以成为“死结”,原因在于多“堵”而少“疏”,“堵”易而“疏”难。16年的“禁烧”,各地也在探索给秸秆资源化利用找出路,背后三对纠结和矛盾待解。

  ——宝贵的资源为何成为多余的垃圾?

  如果是资源,农民为什么愿意付之一炬,一烧了之?如果是垃圾,农村过去做饭取暖、沤肥造房又都是依靠它,发达国家的超市里摆放着它制的家用燃料。今天的秸秆处境尴尬。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度改变了中国的农村和农业,农村能源结构出现“石化化”“电力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不少农村煮饭不用烧柴,建房不用盖草,牲畜吃工业化饲料,沼气池因人口外出增多而萧条等等。秸秆传统的能源和材料功能快速消失,成为无处安放只能焚烧的“垃圾”。

  旧的出路没了,新的出路不畅。对此,农民是“纠结”:一烧了之最经济、最实惠,也最无奈。

  烧秸秆给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相比对城市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夏收,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一位农民说,一到烧秸秆时节,家里的衣服都不敢晾在外面;嗓子会痛,眼睛呛出眼泪,咳嗽的人会多起来……

  ——量大且分散如何集中化利用?

  “疏”的渠道又少又难,背后还有一对深层次矛盾:秸秆作为农业资源,其极度分散性与工业化利用所要求的集中化或便于集中化相冲突。

  根据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2012年对全国秸秆利用的一份评估报告,2012年我国主要秸秆总产量为9.2亿吨,可收集量为7.9亿吨,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村耕地上。

  湖北蕲春凯迪绿色能源开发公司燃料部部长孔述告诉记者,蕲春县当地理论上油菜秸秆年产量为23万多吨,但是全县仅4个秸秆收储点,2009年企业投产至今首次收储油菜秸秆才达到500吨。

  孔述说,企业不可能到田间地头收,在收储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农村经纪人。“有时秸秆里会藏些烂棉絮,甚至装些石头,到厂必须检查,否则会坏机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陈勇说,我国是小农业生产模式,秸秆资源既地域分散又种类繁多,运输半径受限制,这些因素使得秸秆成型燃料无法与石化燃料竞争,企业的市场半径也不能扩大,天生受局限,这是新型工业化利用秸秆的天然掣肘之一。

  ——高成本如何面对低效益?

  近年来,各地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中,秸秆发电、热解联产、秸秆燃料等生物质能源被视为最有希望的一条出路。

  但秸秆看起来价格便宜,但综合计算下来,确实是“昂贵的原材料”。前几年大批项目上马,今天企业存活不多。

  在秸秆利用行业工作了十年的孔述给记者算了一笔当前秸秆收储的成本账:一吨秸秆在收储点收购价为260元/吨,有的涨到300元/吨,蕲春县内运费80元/吨,上车费下车费约150元/吨,到厂价500元。如果走高速公路到外县收,到厂价要600元一吨。一吨秸秆发电825度电,收入619元。“抛开别的成本不计,一吨利润在100元以内。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没人会干这个产业。”

  除了原料价格高外,电价、运价等相较于起步阶段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来讲,也是“高不可攀”。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所谓的秸秆发电项目实际上基本上都是购买木材、建材废料等充当原料,每年只是象征性收一下秸秆。有的甚至直接用煤炭发电,套取国家对秸秆发电的补贴。“不这么干,很难存活。”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熊建说,秸秆做生物质燃料,国家有补贴,每吨生物质成型燃料补140元一吨。很多企业都冲了进去,有的企业一年干到100万吨,一年补助了1.4亿。2013年,国家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补贴取消,行业开会从原先几百人变成现在十几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92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