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

2012年11月27日 14:18:23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字号: 】【打印
【纠错】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总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该统计口径下的城镇人口包括大量户籍在农村、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这使得城镇化水平被隐性提高,城镇化质量被忽视。本文利用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和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了2001年到2009年人口流动的省域差异,并与1990年的时点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城镇化率组成的分解,得出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率的实际影响。

    人口流动规模及空间分布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人口数视为常住人口数;《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户籍人口数视为各地区户籍人口数。为统一口径,将数据作以下处理:

    第一,各省常住人口总和与全国总人口数不等,将差值按照各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配到各省中,使得各省总人口之和与全国总人口相吻合。第二,户籍人口总数与全国总人口数不等,统一采用全国常住总人口数(即《中国统计年鉴》所列人口总数),使得户籍总人口与常住总人口相等,并将差值按比重分配到各省,使得各省户籍总人口之和与全国户籍总人口数相等。调整后的数据,可以使得全国流出人口等于流入人口。

    1.人口的跨省流动

    本文将各省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的差值视为该省跨省流动人口数,差值为正则该省为人口流入省,差值为负则为人口流出省。分析不难得出,我国人口跨省流动有以下特点:

    第一,跨省流动人口规模总量逐年增加。199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仅为343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0.3%。2001至2009年,跨省流动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如图1)。到2009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总数为4437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3.32%。20年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总数增长十余倍。

    第二,人口流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相对集中。我国主要的人口输出省为河南、安徽、四川、湖南四省。以2009年为例,四省输出人口2862.8万人,占当年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64.5%。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区域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上述地区2009年共吸纳跨省流动人口3663.5万人,占当年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82.6%。可见,无论是跨省流动人口的输出省,还是输入省,相对比较固定和集中,都是由中部地区流向东部主要经济集聚区。

    第三,不同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吸引度差异显著。跨省流入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人口流动对当地的影响度,也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该比例可以用“跨省流动人口吸引度”来定义。如表1所示,全国31个省市中,跨省流动人口吸引力最高的是北京,为31.56%,其次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全国各地区流入人口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度较高。

    第四,个别省份人口跨省流动性质发生转变。10年间一些省份由人口流出省转变成为人口流入省,最为明显的是山东、辽宁两省(如图2)。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东、辽宁两省均在2005年由人口流出省转变为人口流入省,且两省对流动人口的吸纳逐年增加。其中,山东省对流动人口吸纳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地。

    2.乡村—城镇人口的流动

    本文以《中国人口年鉴》中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乡村部分分别作为城镇、乡村的户籍人口数。通过各省城镇化率与各省常住人口总数算得各省城镇、乡村的常住人口数,进而可以分别算得各省乡村、城镇流动人口数。

    从总量上看,我国乡村—城镇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如图3)。1990年,我国由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1742万人,此数据到2009年为18955万人,20年增长了近10倍,而近10年增长了50%。近年来,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吸引力以及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推动力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并被算作城镇常住人口。按照我国现有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乡人口流动成为了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 编辑: 姚润萍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