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看“北极”小站化茧成蝶的华丽转身
2012年11月26日 16:09:57
来源: 中国文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在中国铁路的最北端的“金鸡之冠”,有一条通往“北极”的铁路,这就是嫩林铁路,在嫩林铁路北端,就是当年全路最北的车站:昔日的西林吉站,如今的漠河站。

车站虽小,却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忠实记录着十年来这条铁路走过的历程。

西林吉站,原名“栖林集”,位于额木尔河西岸, “栖林”是清末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在40年前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时,逐步演变为“西林吉”。在2002年的时候,车站一直是四等站,只有20几个人,设备是臂板信号改造后的色灯信号机,道岔还使用着最古老的握柄来转换,火车来时,扳道员就像李玉和一样“手提红灯四下看”地扳道岔。

当年的西林吉是一个宁静的小站,生活非常平静,有时平静的都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大山深处汽笛的鸣响常常久久不愿离去,空洞里透着绝望,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

那时的小站条件远没现在这样好,扳道房里生一个火炉,火炉始终旺旺的,漆黑的屋内躺在被窝里,倾听着火焰的呼吸,欣赏着从炉盘的缝隙中透出来的红光,一闪一闪地在墙角上跳跃着炽烈的舞步。在不知不觉中,小站教会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每天铁路人的工作就是与两杆旗一盏灯打交道,每天也只有两对列车经过这里,列车沿途经过的小站几乎站站都停,站舍也是清一色的黄色小房子,没有任何特殊的装饰和点缀,列车还没有进站,站台上已经挤满了等候的旅客,远望去尽是陌生的面容透出焦急的眼神,还有那些笨重的行李包裹。列车在这样的小站只停靠一分钟便又驶向前方的下一个车站,那里依然是黄色的小站舍,窄窄的站台,争先恐后的旅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平静生活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闭塞落后以及渴望与大山之外世界的沟通。

随着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小站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变着。

城市之间老式的“绿皮车”换成了“红皮车”,硬座变成了软座,暖气风扇变成了空调,而且往来车辆不断增多,速度越来越快,时间也越来越短。尤其自国家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铁路助推地方政府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漠河找北、寻源、朝圣,旅游人数每年成倍增长,年接待游客65万多人次。而货运方面发展更是迅速,随着最北端铁路漠河县古莲镇――洛古河村铁路一期古莲至月牙湖段正线全线贯通,嫩林向北延伸至新建站月牙湖站,每年可直接节约运费近4000万元,极大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西林吉站也在2004年10月升级为三等站,并正式更名为漠河县站,后改为漠河站。

如今的漠河站,告别了昔日矮小的站舍和落后的设备,每天有3对列车停靠,最远可以直达大连。年货物发送量1642047万吨,到达量281040万吨,年旅客到达量2000010万人,年旅客发送量199728万人,运输总收入更是达到了13410.3877万元。

铁路改变了小镇,没有城市的地方耸起了城市,改变了一切。时间无情地冲去了很多小站的色彩,随着远去的汽笛,这些车站也渐渐湮灭在变迁中,淡出人们的视线……旧事物的流逝,新事物的诞生,不变的是火车还在两根铁轨上行走。在时间的眼里,我们改变了铁路,铁路也改变了世界。(杜建钊)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 【纠错】信息。
分享到:
( 编辑: 华政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