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从民生冷暖看“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14日 08:04:07
来源: 四川日报
【字号: 】【打印
【纠错】

  “十项民生工程”投入情况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两个字出现了145次。

  两个字背后折射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情怀,让四川代表对“民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特殊困难岁月,民生优先贯穿始终。重建后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的关键时期,依然首先保障民生投入。2008年以来,全省共投入9800多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3000多亿元投向“十项民生工程”。

  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全省经济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的全新起点,创新提出建设“民生政府”新要求。民生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变成一项项民生目标,一个个民生工程,正实实在在地变成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新房子、新学校、新医院、新生活。

  代表们还注意到,十八大报告出现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表述。中国因何而美丽?在代表们看来,除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民生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更好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让人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

  生动实践与巨大成就,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诸多启示。

  党的阳光照耀藏区大地

  报告原音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工程点击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已完成定居房建设100139户,占规划的100.88%。10万顶新型帐篷及10万套、90万件篷内设施、5万台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发放到位。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已投入资金7.19亿元,共招收藏区学生29399人。

  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已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项目7000余个,藏区卫技人员总量达13955人。

  赴京参会前,党员群众反复嘱托阿坝日报社工会副主席、办公室副主任泽仁旺姆代表:“一定要把我们藏区的巨大变化带到会场上哈!”

  终于抢到发言机会,泽仁旺姆讲着讲着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几年,每次经红原回老家松潘,都能看到公路两旁新建起更多更美的牧民新村,有如鲜花般点缀在大草原上,这让我深深感到,党的阳光照耀藏区大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党员代表最真切的感受。

  变化,源于四川2009年起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立足我省藏区实际,加快藏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代表动情地说。

  怎能不动情?仅甘孜州就有57545户藏族群众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告别牛毛帐篷、简易土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更令人振奋的,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明程度的大跃升。”胡昌升说,路通了,电来了,学校、医院、商业点修到了家门口,“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藏区的生动体现”。

  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体现的同时,农牧民发家致富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泽仁旺姆注意到,紧紧依托牧民定居点,一大批农家乐、牧家乐应运而生,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藏族群众中对稳定和发展的渴盼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她欣喜地说,党在藏区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也深得民心。胡昌升掰起指头数,这几年,一大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等在藏区遍地开花,不仅为藏区群众构建了日益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也使千百年来困扰藏区群众的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群众非常感恩和拥护。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实施更是意义深远,藏区学生走出大山,学习技能,开阔眼界,入党参军,他们将有力带动家乡人民走上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胡昌升说,这才是藏区的未来,是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强保障。

  两位代表说,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得民心、顺民意,希望今后进一步查漏补缺、发展创新,努力为定居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帮藏区发展培养更多本土人才,不断夯实党在藏区执政的群众基础。

  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报告原音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工程点击

  彝家新寨工程:改造彝区“三房”7.63万户,建成彝家新寨234个、安宁河谷新村222个,藏区新村12个,43044户农村居民入住新村。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素质全面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来自凉山雷波县的马剑霞代表说起彝区的改变深有感触。“从我的学校下山,就是海湾乡,那里沿着乐水湖修建起了彝家新寨,一栋栋的小洋楼围湖而建,非常漂亮。不少家庭还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旅游。”她回忆,过去这里的老百姓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披毡而卧,席地而坐,真是今非昔比。

  一定要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省委、省政府的牵挂。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代表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14次深入凉山彝区腹心地带,研究民生问题。凉山实施了“八大扶贫工程”,加快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百乡千村”新村工程建设。

  凉山州彝区在2010年全面完成“三房”改造、木里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的基础上,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彝族群众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广大彝区还展开了‘板凳’工程,党和政府给每个家庭送去板凳,以小板凳引领大转变,改变过去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马剑霞说,彝家新寨不仅意味着老乡的房子变大变漂亮了,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翟占一说,2010年凉山启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广泛开展送板凳、送餐桌、送床铺、送洗漱用品等活动,引导彝区群众从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做起,彻底转变落后习俗,逐步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新观念。

  “不仅如此,党和政府还送来‘四件套’,包括生物质炉、储物柜、碗柜和桌椅。”马剑霞说,在吃住不愁、生活文明、没有后顾之忧之后,许多家庭把重心放在了子女教育上,这对教育工作者是莫大的激励。

  翟占一说,我们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 编辑: 丁峰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