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的期盼——上海社科界人士寄语十八大

2012年11月04日 09:50:54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新华网上海11月4日电(记者王蔚、俞菀)“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23”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这句话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特别有感触。

    在童世骏看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在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仍有待不断提升。

    “现在发展起点高了,人民对自己要过什么样生活的理解更加自觉了,对更好生活的理解更符合人性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童世骏说,适应世界的变化,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文明进步的趋势,我们应继续推动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的期盼,这其中包括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社会生活、更好的精神生活。

    童世骏认为,满足更好的物质生活,就意味着不仅要有更多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机会,而且要有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和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满足更好的社会生活,不仅要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社会福利,而且要有更有活力的社会参与和更受尊重的社会权利;满足更好的精神生活,不仅要有更多的文化娱乐,而且人们要更能够满足自己的创造兴趣,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此,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表示赞同。蔡达峰认为,过去十年,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努力遵循教育工作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许多新成就。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高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主招生和各种选拔政策不断完善,更加注重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

    “当下和未来,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教育都不应该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通识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实践。”蔡达峰说。

    蔡达峰表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目前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希望今后的重点要更有力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公民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和提升培养目标,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更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要更切实地发挥人才高地的文化引领作用,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教师的科研贡献,更要坚持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要更深入地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维护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科研创造更科学更先进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青年教师李粤江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批具有更高学历、更优学缘结构和更多国际背景的师资涌入国内高校,开拓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增强了科研活力。同时,学生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科研的机会快速增加,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李粤江对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需要一套更加灵活多元的人事管理体系来激励和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建立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投入机制。

分享到:
( 编辑: 王子晖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