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今日红军连,依旧那样红

2016年07月12日 20:09:12 来源: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红一连”:“支部建在连上”发源地

支部建在连上。陆军第54集团军铁军师政治部提供

    第54集团军某团“红一连”是我军军魂发源的地方,1927年9月29日,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这个连发展了6名党员并创立了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由此开创。长征中,这个连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二万五千里征程屡建奇功,1935年5月11日在云南会理县瓦店子休整期间,毛主席到这个连与官兵一起用餐,用过的红菜盘作为“传家宝”被保存下来,并在连队形成了“艰苦奋斗、官兵一致”的红菜盘精神。

    2014年5月16日,“红一连”53名官兵再次领命出征,参加全军首支维和步兵营,不远万里飞赴南苏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红一连官兵秉承红菜盘精神,以苦为乐、战天斗地,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初到任务区时,面对先遣设营和板房搭建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要求高,连长米秀刚带领官兵们白天头顶烈日,冒着40多度的高温施工作业,夜里架起探照灯,克服蚊虫叮咬继续战斗,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最终以最短时间在维和营区内建起了“中国城”,创造了28天搭建板房666间的中国速度。

    在执行的所有任务中,难民营警戒防卫任务是最经常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战士们需要负重25公斤以上的武器弹药和防护装具,每天在不足两平方米的哨位上站岗8个小时,一次任务下来,迷彩服都能拧出水来。因为长期穿着湿热的衣服,战士们的后背都捂出了大面积的痱子,在维和的200多天里,许多战士身上的痱子一直没有好过。即便是这样,每当任务来临时,战士们还是积极请战,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红一连”的兵,不怕任务,越重越勇;不怕困难,越难越勇。

    一次夜里执行长途巡逻任务,中途在孟德里地区的一处营地短暂修整。天还未亮,一串刺耳的炮弹声突然从耳边呼啸而过。枪炮声就是命令,官兵迅速布防到位。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密集,最激烈的时候,武装人员距离基地仅30米,加上周边前后有近千难民试图涌入营地寻求庇护,场面异常混乱危急。作为应急防暴分队的机械化排,一边向营区外喊话宣示维和部队身份,一边迅速前出收拢难民。此时在营区外行动十分危险,因为黑夜中的流弹随时可能误伤维和人员。但战士们始终坚守战位,将所有难民收拢到安全地点,并加强巡逻警戒,确保了近千难民无一伤亡。

    长征精神映射到维和战场,还体现在全连官兵艰巨任务抢在前。2015年夏天,联合国特派团在南苏丹炽热的大地上组织了一场“陆地勇士”20公里武装越野大比武,战士丁志宏第一个举手报名。“异国他乡,更要展示出我们红一连的风采。”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行程刚过半时,一阵眩晕突然袭来,伴随着激烈的呕吐。“想想长征时的老革命,就是倒也要倒在终点线上。”凭着这股拼搏之气,硬是支撑着他跑完全程,并获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终点线旁,戴着氧气面罩的丁志宏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并微微打出了胜利的手势。这奋勇拼搏的一幕,让在场的联合国官员无不伸出了大拇指。

    在红色基因的哺育下,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历经200多天血与火的战场考验,“红一连”出色完成了安全警戒、难民营保护、城区巡逻、武装护卫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有5人荣立三等功,5人被评为“维和之星”,53人全部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马永生、刘森、何睦)

   上一页 1 2 3 4 5 6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139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