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走近第三军医大学“核盾”团队

2016年03月21日 10:30:23 来源: 中国军网

  “核爆现场”与“实验室”

  上图:1980年,参加我国核试验的专家团队合影于戈壁滩。

  研究所副所长王军平,曾师从程天民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生、我国防原医学领域第一位女博士粟永萍教授。44岁的他,所从事的是“复合伤”转化医学方向。“我所做的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军民融合’,把研究成果从‘战场’移到‘病房’。”

  事实上,第三军医大学的复合伤研究从起步开始,就始终与国防需求紧紧贴合,坚持军事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程天民院士的带领下,核试验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始终“并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团队就研制装备了模拟单纯放射病、光辐射烧伤、单纯冲击伤及其复合伤的致伤设备,使核试验停止后能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复合伤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们又主持开创了极易发生复合伤的某高新武器损伤与救治研究。

  对“放射复合伤”和“烧冲复合伤”两类最有代表性的复合伤,他们研究其发病机制,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逐个深入研究。比如,他们对放射复合伤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早期抗休克与心功能保护;造血功能损伤与重建;免疫紊乱与感染控制;肠上皮损伤与修复;合并放射损伤的烧伤创面处理等,进而与严重烧伤、创伤等结合。提出严重创伤的两个共同性关键科学问题:早期全身性损害及其防治;复合创伤的难愈机制及其促愈。结合“973”项目和军队指令性课题,一步一个足印地深入探索,取得系列成果。

  上图:冉新泽在做研究。

  “防原医学,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生僻的学科。事实上,它研究的是战时核武器爆炸与平时核事故以及其他来源电离辐射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护,是军事医学中的重要领域。搞科学研究,难在选择科研方向,但坚持研究方向更难!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志向、抱负与国家、军队、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动力才是巨大的、持久的。”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冉新泽教授说。

  观一叶而知秋。作为程院士团队的一员,从1979年赴西北戈壁某基地现场参加动物效应研究算起,冉新泽在第三军医大学这片沃土从事放射复合伤研究和防原医学教学已整整36个年头。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成为我国我军防原医学(复合伤)技术领域的担当力量。

  自1979年以来,复合伤研究所为我军培养了该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近180名,先后走出了四级以上教授10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3项,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60部(册),制定“国标”、“军标”4项。

  研究所副所长李蓉告诉笔者,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安全战略需求,结合我国西南方向及高原地区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布局现状,2015年,研究所已挂牌“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中心”,正式成为我国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国家能力体系的首批成员单位,将在我国西南地区核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818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