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演讲

2019-02-11 15:4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初夏的北京骄阳似火,繁花似锦。在这生机勃勃的美好的时节,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我谨代表中国传媒大学,热烈欢迎莅临现场的各国嘉宾,希望你们在中国度过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五年前,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各方高举和平发展的伟大旗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机制在国际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各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的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

    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传媒大学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新闻传播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同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新闻传播学科获得了A+评级,在全国排名第一。

    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摇篮,面对“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立足国家战略,培养一流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大力加强“一带一路”外语翻译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我校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土耳其语、葡萄牙语、波斯语、斯瓦希里语等非通用语专业,为国家国际传播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2000年,我校恢复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在内的非通用语专业大规模招生,十多年来共新办或复办了二十多个语种。今天,在我国主流媒体的驻外分社和记者站中,经常能看到毕业生们的身影,他们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国际友好使者。

    第二,发挥传媒优势,增进国际交流。这些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任务。学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广播电台深度合作,共建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基地推出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爱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妈妈的花样年华》等译制剧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埃及等国播出后,受到当地朋友们的喜爱。此外,学校师生团队使用英语、法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西语、葡语6种语言,参与译制了90多部中国影视作品,也在欧美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作品,也在欧美国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第三,立足国际舞台,积极服务全球传播。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国际盛会中,同样活跃着中传学子的身影。中国传媒大学共有93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此次论坛的志愿服务。从凉爽的三月到火热的六月,中传学子不懈努力,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水准,为国内外贵宾提供优质服务,用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现了中国新闻学子的青春热情、综合素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阳光自信的良好形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有句古话:“合则利、合则惠、合则兴 ”。在全球互联的大背景下,世界利益交融、各国命运与共,这是一个精诚合作、开放共赢的新时代。今天,以举办2018“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为契机,我们齐聚北京,共话“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未来,共叙新闻人携手合作的深厚情谊。中国传媒大学有幸成为此次盛会的见证者、承办方,愿为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交流新格局贡献绵薄之力。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愿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凝聚强大力量、筑牢共同基础、打造强劲引擎、拉紧合作纽带、拓展伙伴网络而努力奋斗,关怀共同命运,携手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813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