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2016年10月28日 08:46:4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主持人:其实文风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刚才几位也提到了,古人就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以载道”等等。回顾我国传统文化,先贤大儒是如何看待文风问题的?

    万安伦:曹丕就曾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关于文风问题,古代许多先贤大儒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上文提到的欧阳修不是个例。大家最为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其实就是改良文风的八大名家。“文起八代之衰”是苏东坡对韩愈改良文风历史功绩的高度赞誉。为什么说自东汉以来文风衰落颓废了呢?主要是因为东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凡为文必须“骈四俪六”,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协韵,甚至不惜因文害意,误入形式主义歧途。韩愈、柳宗元奋起抗击、革新流俗,“三苏”等前赴后继,才彻底改变了这种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的时文风气,使健康文风成为文坛主流。而后的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等都是文风改良的优秀继承者。

    刘跃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风向来是一个重要命题。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用植物来形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在王充看来,心中的“实诚”是“文墨”的根株,文实相符才是好文章。他写《论衡》便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好的文风,首先来源于作者之“诚”。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胸襟气象,是做好文章的第一要义。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撰文著书,要说真话,要有真知灼见。同时,还要有真情实感,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这样的品格,才会有好的作品。朱熹说:“文从道中流出”,“文章须正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有道则正大,不待经营便有好文章。曹操的文章,不加掩饰,一改东汉末华丽不实的旧文风,开创了个性鲜明、简洁务实的新文风。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爷,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所以曹操的诗文才能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阅读:
· 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怎么办 创新文风做好“话语转化”
· 基层有多远?也谈“走转改”与清新文风
· 以“真、新、实”塑造党报新文风 ——新华日报创新文风的实践与思考
· 零距离: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心灵 ——城市广电媒体“改文风”新探
· 创新与坚守 ——党报新时期“改文风”探路
· 在“改文风”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86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