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记者脚下的路
2016年08月30日 20:34:29  来源: 安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位记者脚下的路
记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上)
为新闻而奔跑永不退缩

    有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最先奔跑的是羚羊。对羚羊来说,它们知道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面临的就会是全部被狮子吃掉。

    “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对外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大头娃娃事件等负面消息,让阜阳承受很多外界异样的目光。这些都是我身后的‘狮子’,它们逼迫着我不停奔跑、不能退缩。 ”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这样说。

    为新闻而奔跑。在王家坝抗洪救灾采访现场,高思杰心绞痛发作,倒在地上,吃下别人喂他的速效救心丸后,坚持工作9个多小时;双腿上留有十余处抽掉静脉的手术刀口,在腿部血管破裂后缠上绷带,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去现场采访;冒着夏天39℃的高温,发着39℃的高烧,他白天采访晚上吊水,整整四天辗转3个县市区拍摄人物特写……

    “高思杰当了18年记者,17个大年夜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今年女儿去世了,他担心我想不开才没有出去采访。 ”妻子刘海燕抹着眼泪说。

    17个除夕夜,高思杰不是和返乡民工在火车站过年,就是去军营和武警战士在一起;不是在王家坝和搬迁群众过节,就是在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迎新年。

    2004年除夕夜,雪下得特别大,高思杰连续采访了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 采访结束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路上积雪达半尺多深,打不到出租车的他用雨伞紧紧地护住摄像机走了2里多路才回到家中。爱人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他用快要冻僵的双手递过去的是怀中已经焐热的摄像机。

    “省台和央视的新闻就30分钟,你不发,其他地方的新闻就上去了;你不发,一些对阜阳不利的新闻,就侵占了荧屏版面。找寻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是我们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8年来,高思杰的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在中央台、安徽台发稿近5000条。

    高思杰创下这样的业绩,这意味着什么呢?一年365天,他基本上每天都在奔跑。在他的作品当中有69件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不仅如此,高思杰还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3篇,并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37项。

    为百姓而受累永不言悔

    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才是老百姓眼里的好记者?曾几何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溢美之词,渐渐变成“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流行段子,社会上也一度流传“多给多发,少给少发,不给不发”的言论。高思杰坚守自己的朴素之心——做为老百姓服务的好记者。

    刚入行不久,高思杰去阜南县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生未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村里6名孩子上学。高思杰来到老人的家里,破旧房屋门口,支着一口小锅,锅里的面条是前天剩下的,热了一遍又一遍。高思杰被老人深深感动了。不料,采访结束临走时,老人冒出一句: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让高思杰心里很不是滋味。

    离开老人后,高思杰陷入沉思,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干净的记者,做一个清白的人,让自己的心跟老百姓贴在一起,让自己的新闻跟老百姓贴在一起。

    2007年夏季,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淮河流域。高思杰第一个赶到王家坝闸。在洪灾一线采访就像战斗,头顶烈日,脚趟洪水,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高思杰一待就是32天,饿了就泡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

    “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有天半夜,我路过一个安置帐篷,昏暗的灯光下年轻的母亲还在整理衣物,年幼的孩子已经熟睡,近前一看,小孩的腿上落了十几只蚊子。真正苦累的是百姓。 ”高思杰回忆说。

    正是这种情怀,成就了高思杰的60多条新闻报道在各级媒体播出,《救灾公示暖民心》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生活之舟运送忙》登上了安徽台的新闻联播,让全国的观众了解到阜阳抗洪一线的信息。

    “只要有新闻出现,他就一定会出现在现场;只要是老百姓的新闻,他就一定会做到极致。”阜阳广播电视台台长韦玉梅说。扛着摄像机到处奔波劳累,高思杰患上慢性胃炎、心绞痛、腰肌劳损、肩周炎、网球肘、甲沟炎等疾病。

    有一次,高思杰刚做完甲沟炎手术,左脚肿得跟馒头一样,只能趿着拖鞋走路。恰巧那时颍上发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灾区采访,在门口被韦台长拦下来了。高思杰不慌不忙从包里拿出一沓塑料袋,笑着说:“台长,让我去吧,我多套几层塑料袋,脚不会见水发炎的。 ” 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假如一个人长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马怀业介绍说。

    为责任而奉献永不止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思杰天天这样不要命地搞新闻,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他就是单纯的热爱,对家乡对职业爱得深沉,这都是骨子里的东西。 ”多年朋友葛浩新说。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高思杰的“傻”。一家外地的煤矿企业,开出年收入8万元的底薪,聘用高思杰为企业做宣传。高思杰断然拒绝,虽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两千余元。马鞍山电视台递上“橄榄枝”,许诺外宣科主任一职,并为他保留了四年有余;期间,安徽电视台六次邀请,高思杰也不是不动心,他最终还是坚守在阜阳的新闻行业。

    2007年,高思杰作为全国地市级以下唯一的基层记者,参加了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 “首届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我觉得对你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你得在乎他,你得关心他,把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里,你就有话可说。 ”央视主持人张越在采访高思杰后,如此评价。

    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势好,高思杰为农民高兴;看到工厂的生产红红火火,他为工人高兴;看到医院服务提升,他为病人高兴;看到学校窗明几净,他为学生高兴……高思杰把阜阳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拍得充满真切的感情,一字一句、一篇一集都饱含炽热的深情。

    “我几乎采访过阜阳所有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行业精英,很多时候我都静静体味他们做事做人的品格,作为标尺、作为镜子,量量自己、照照自己。 “高思杰说。

    18年来,苗为民的大义、答朝荣的扎实、焦玉兰的善良、李坤池的专注、王献伟的坚持、任影的乐观都深深影响着高思杰的世界,丰富着高思杰的人生。

    为艾滋病孤儿捐款,为白血病孩子募捐,为弃婴找寻更好出路……高思杰扛着摄像机在新闻道路上一路奔跑,迎着颍淮大地的朝阳,永不止步。

   上一页 1 2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45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