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市新闻界重培训强队伍抓报道质量
2015年02月28日 14:58:5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徐州报业集团打造特色全媒体活动载体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富有特色的全媒体活动载体,在围绕舆论引导、新闻传播和服务社会“三个能力”的培育上求实效,促进媒体从业者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感知最火热的实践,总结最新鲜的经验,思考最紧迫的课题,反映最热切的呼声,多方面看变化,多维度想问题,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给新闻宣传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

    从2014年3月起,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展了以“信念、理想、责任”为主题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活动分编辑、记者两批进行,共有156名编辑、记者参加了全部培训课程,撰写学习体会159篇。通过分类、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培训,做到教育活动的全员覆盖。

    集团党委感到,要“学实在、学到位、学彻底”,不能搞“大呼隆”,必须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突出最急迫就要优先解决。为此,集团上下查找实际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报风文风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梳理,将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重点。集团“三报三网”在采编一线岗位上的人90%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们年纪轻、学历高、思想活、有冲劲,给报社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这些年轻记者大多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报社门”,与基层接触少,特别是对农村和贫困人群了解不深,自我意识强烈,奉献助人意识欠缺、对基层疾苦往往淡漠、与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不够深厚。

    进社区、深入残疾人、特困人群家庭,了解城市小人物的工作生活状态,使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感情在“走”中升华。彭城晚报的“记者跟班”专栏,体现出了“走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开栏宗旨,刊发了一批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稿件。

    正是有了这种“走到底”的担当,在2014年10月19日公布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一举荣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等奖作品是徐州日报记者何桂香、曲美慧采写的“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三等奖作品是美编吴洋刊发在徐州日报上的漫画作品“校长信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也是此次全国唯一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地市级媒体。

    同时,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针对年轻记者缺乏艰苦环境磨练、吃苦耐劳精神差,沉不下去,滋生出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通讯员供稿的“署名记者”,和由此产生的听信报料草率稿、八股味新闻稿、利用网络信息改头换面稿、不到现场及电话采访剔出差错稿等等不良现象,强化“不到现场不写新闻”和“没有参与采写不署名”的理念,引导采编人员克服偷懒和不负责任行为,坚持带着思考走基层,杜绝新闻采编“不劳而获”现象发生。

    2014年,集团共举办各类讲课、讲座14次。其中有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司云胜的《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专题讲座,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方延明教授的《新闻素养与中国新闻奖》专题讲座。请集团标兵讲课,谈感想体会。最震撼人心的是身边的榜样李明、张梦达的事迹。身边榜样的事迹在集团员工中引起了广泛热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更多阅读:
·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卜宇:强化责任担当 提高传播效果
· 江苏省广电总台力增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 江苏广播用“经典”声音传播核心价值观
· 江苏省召开媒体“改文风”经验交流会
 
(责任编辑: 周柏豫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02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