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何兆展:美在西柏坡——寻找奉献之根
2010年05月28日 10:38:4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西柏坡湖 中国国土资源报何兆展摄

    西柏坡,除了革命圣地的光环,本身合适一个不错的地方。

    我们的住地外边,就是一个水库,早上6点多,带着相机,信步穿过开满黄色苦菜花、紫色蓟菜花、淡蓝色石竹花的花园,抬头就看到岗南水库的一个湖汊了。这个水库,平山县里的一些人又叫它柏坡湖。

    夏日早上6点,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照射在静静的湖面上,有些耀眼。

    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上,睡着两条小船,有一种幽静的美感。另一侧的岸边,有几棵绿树,枝桠和绿叶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

    水库很美。但是,更美的是水库的故事。

    西柏坡村在1948年被党中央选为驻地的时候,这儿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从山西发源的滹沱河经过美丽的西柏坡,最后在河北入海。应该是滹沱河冲积的缘故,西柏坡村以及滹沱河两岸的其他村当时有大片肥沃的耕地,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很高,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在党中央开进北平之前,就是这个小“乌克兰”上生产的稻米,让党中央的领导和指战员们有饱满的精神指挥了彻底打倒国民党的三大战役,并让党中央顺利转移到北平,建立新中国。

    这是西柏坡的第一个贡献。

    第二个贡献是新中国成立后。滹沱河虽然为两岸人民带来了肥沃的泥土和丰富的物产,但是也带来了洪涝灾害。为了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关部门决定在平山县修建一个水库,调解滹沱河的汛期水量。

    水库建成了。西柏坡这个小“乌克兰”变了。西柏坡和其他村庄的人民告别了肥沃的粮田,搬上了山坡、山腰、山顶。多达10.3万人的移民队伍,眼看着昔日的粮田变成了水库的库底,以后再也无缘相见。

    今天的西柏坡,很多建筑是劈山建成的。因为在山上建村、建镇,只有这个选择。昔日平坦的土地适合进行耕种和建设,但是为了下游群众和市镇的安全,西柏坡人、平山人再一次作了高尚的奉献。

    寻根西柏坡。人生的其中一条根,就是奉献。只有这条根深深扎下去,作为人的精神,才能高高升上来。

 
更多阅读:
· [经济日报]“寻根西柏坡”迁村蓄水 甘做奉献
· [解放军报]“寻根西柏坡”红歌谣里我们心手相连
· 西柏坡第三日:深入田间地头 感受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精神
· 中国教育报余闯:西柏坡——我心经受洗礼的圣地
· [中国青年报]寻根西柏坡:唱着红歌"分"核桃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