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传媒纵深 >> 传媒研究
传媒教育要满足业界需求 更要顺应社会期待
2010年05月14日 14:42:31  来源:《今传媒》杂志
【字号  打印 关闭 

  ——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

    张昆,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入选第二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一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与脉络很简单,也很清晰。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担任该校新闻专业老师,然后做副教授、教授,并从新闻系主任直接升任新闻学院院长,随后又相继担任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2007年受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他的人生路看似很顺,殊不知,其中充满了“阴差阳错”。虽然很多次“阴差阳错”让他走上了自己不太熟悉的人生车道,但他却总能把每一次“差错”当作新的起点、新的机会,也总能以感恩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每一个角色演绎好。他就是张昆,一个新闻传播学界给予“非常勤奋、著作颇丰、在学术上很有造诣”评价的中年学者。

    一、“阴差阳错”地走上新闻教育道路

    “学习历史学专业是兴趣使然,走上新闻教育道路却不是自主的选择。”这是张昆回顾自己学术人生的一句评价。上世纪70年代,农村里没有什么读物看,惟有的就是农村大队里留存了一些历史书籍。当时,村里的一个人在乡村小学教书,经常带一些历史书籍回家,其中有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张昆很感兴趣,时常借来阅读。长此以往,他养成了喜欢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1980年,他的高考成绩中历史科目分数很高,于是选择报考武汉大学历史系,并被顺利录取。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科阶段,张昆的专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一篇课程结业论文被历史系某知名教授看中。该教授希望他继续读研深造。1983年,本科毕业前夕,他果断选择报考武汉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然而,就在此时,华中工学院(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率先组建新闻系,亟需专业人才。华中工学院从报社、电台等媒体单位引进了一批人才作为初创班底,武汉大学不仅从文科的优势院系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参与组建,还从中文系、历史系、经济系、哲学系中挑选了6名优秀毕业生作为青年教师,张昆名列其中。张昆很困惑地问老师:“我学的是历史专业,对新闻不太懂。”老师说:“不懂可以再学,你有参加过电台节目制作的经历。相信你做新闻教师也能做得很好。”其实,当时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长的张昆与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织过中国近代史系列讲座栏目,并参与节目制作和文稿撰写。张昆没有想到,这段经历居然成为他被挑选担任新闻专业老师的重要依据。

    就这样,张昆被分配到新闻系任教。研究生入学考试前,6名分配到新闻系的毕业生均修改了报考志愿,分别选择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最后,只有张昆一人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就读新闻专业研究生后,张昆便开始思索自己未来将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他认为:“新闻有新闻的历史。”做新闻史学研究也就成了他的方向选择,并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专业的学习经历不仅为张昆从事新闻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还使得他拥有了独到的新闻史观。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历史系大师云集,学术氛围与研究风气令人神往。历史系老师不仅给学生授课,还指导学生读书和做研究。读本科时,张昆对宦官制度很感兴趣,于是去找教先秦史课程的老师探讨。老师十分惊讶,也十分高兴地指导他读书,并列出书目。当时,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的全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线装本。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啃,最后反倒觉得津津有味。这不仅培养了他踏实、严谨、勤奋、好学的学术作风,还训练了他爱学习、爱读书、爱思考的良好习惯。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独到的新闻史观为他未来在新闻传播研究中树立自身特色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是找到交叉学科的结合点

    张昆的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新闻学、政治学。跨学科研究成了其科研人生的主轴。对此,张昆感悟良多。他认为,跨学科看似很时髦,实则存在很大风险。跨学科能否跨过去,能否把两个或三个学科对接交融到一起,实现新的科研突破,是选择跨学科研究的学人们所必须面对的困难。

    当前,跨学科研究的成功者并不多。跨学科研究若没做好,就容易出现两张皮贴在一起,很尴尬,很无助。张昆认为,做好跨学科研究需要有两个基本动力:一是兴趣爱好,二是挑战自己。“我是被逼出来的。从历史跨到新闻,再跨到政治。幸运的是,历史与新闻、政治有着密切联系。我也初步找到了学科交叉的结合点。因此,我从新闻理论、新闻史、政治传播方面开展研究,均能探寻到一定的研究空间。”

    张昆说,跨学科的关键是找到交叉学科的结合点。在研究中,能否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和研究共同的问题,并做到由点到面,融为一体,不是一件易事。跨学科就是要实现“1+1>2”的效果。

    张昆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外国新闻传播史、国家形象传播等,均是相对的冷门方向。可他一直在坚持。这主要得益于读书时深深地影响着他的那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张昆看来,历史学研究虽然有些冷门,但离生活的现实较远,因此也比较安全。他之所以坚持把冷门学问做下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坚定做基础研究的信念;放弃急功近利的思维;不断寻找学问之中的兴趣与乐趣。

    正是因为淡定的坚持和独特的思考,张昆主持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他的新闻史观“完整的新闻史,应该是新闻事业、新闻观念、新闻制度三个层次有机的统一”,已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曾这样评价:“张昆教授的新闻史研究思路和体系特色鲜明。”

    三、新闻学院院长需要“全才”

    自新闻一词诞生之日起,人们对新闻定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新闻在日本国语大词典里有一百多种解释。其中包括信息、主体、工具等不同解读。张昆认为,新闻是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现象和社会职业。新闻业的发达,有益于信息传播,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人类进步。

    做新闻不容易,担任新闻院长更难。199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33岁的张昆任新闻系主任。1998年,36岁的他直接升任院长,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新闻学院院长。当时,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找他谈话:“你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你做好准备了吗?”长期潜心于学术研究的张昆对“正处级”没有什么概念,对做院长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阴差阳错”地担任院长后,他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学改革,努力为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探索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一年后,武汉大学实行院系大调整,张昆转任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直到2007年受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