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媒体前沿 >> 广播电视
中国内地电影票价浮躁 离市场繁荣到底还有多远
2009年11月26日 15:57:22  来源:新民周刊
【字号  打印 关闭 

    就一部电影来说,通过零售价(牌价)上贡献的票房,一般也就在10%到20%。

    以“圈子”文化著称的北京城有个说法,曰“东富西贵,北贱南穷”。近几年中国电影从“爹不亲娘不爱谁都不待见”,迅速蹿升为一条令人艳羡的“利润恐龙”后,有数据显示北京的年电影票房总量已经超过了上海。可在城北天通苑蜗居一室的我,起码在2008年初时,在这个有着30万固定人口的社区,就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影院。

    变化出现在社区有了一家现代化的Shopping Mall后,都市的观影理念也随之而来。开在这家Mall里的影院归属于这家以开发商业地产著称的民营企业自组的万达院线,它的经营理念是“看重电影带来的品牌效应和人流效应”。于是我们也可以过上这样的都市生活了,早上睡个懒觉,然后一家人开个车,买了电影票后逛商场,吃顿快餐,拿袋popcorn走进影院,反正一天都可以在它那里消耗掉。

    如今这家企业当时的构想,在我家门前已经成为现实,实现的门槛在我等自掏腰包者看来,首先是票价的门槛让我迈得过去。如同《教父》里的台词,这家影院为我们社区30万人开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柬”:从开业到现在,经常有人笑容可掬地敲开你家门,送上观影优惠券;会员每天18点前都可以享受半价,非会员在早12点前和晚9点后也可享受半价。此外它还有些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周一爆米花日,周二半价日,周三过生日的人可以免费观影,周四女士半价,周五晚10:40开始的通宵场,“一百块看完这周热映的四部影片”——这显然是像我这样习惯晚间点灯熬油爬格子的人的最佳选择。

    这些促销的举措大体上一以贯之,日后再变动也只会更惠及社区30万之众。影院经理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安贞桥那儿马上要开一家UME的影城,大屯那儿别人也会再开一家”。听上去会很爽。上周住我家对门的北航博士去看了《2012》,他和他媳妇一共花了180块钱,其中的100块是花在了包含一对哈根达斯的情侣套餐上。回来后他冲我撇撇嘴:“假了,地面坍陷时会形成强烈气旋,理论上,那架小飞机不可能飞起来。”

    有消息说今年万达院线在北京的三家影院的票房可以达到1个亿,这个成绩平摊到每家店上,与和平影都在上海的成绩也差不多。我特地去拜访过万达院线的发行部副总陈洪伟先生,他说:“今年每部电影票房过亿很容易,但也就十多部。这远远不够,最好将来每周都能出现一部过亿的电影。”对于电影院经营者来说,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在淡季时,如何把那些空着的座位填满。

    日前,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管理处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10月,北京市电影票房累计达6.05亿元,比去年全年票房还增加了8000万元(而且12月会是全年票房最好的一个月);观影人次达到1606万,比去年全年增加了147万。乐观的数字之下,院线经理们自然志得意满,好多人和我说过类似的话,“降价促销?怎么会呢,市场现在已经成熟了”。总结一下,他们好像没看见我们吃到肚子里的哈根达斯,他们眼中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在柜台上交出的那几张人民币。

    其实他们的说法也对,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上一双无形的手。到了暑期档和贺岁档,原来卖五六十元的票价可能变成七八十,因为每个人都想看《变形金刚》和《非诚勿扰》。但是各家店都有门市价和折扣价,占着京城票房半壁江山的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刘洪鹏和我说过一句话,北京城看电影的主流人群很少是照着影院公示牌子上的零售价买到电影票的。其实制片方发胶片到电影院时,肯定附带着内部价,大致都在25到30块之间,这是大家一起活着的底线啊。

    刘洪鹏说,“就一部电影来说,通过零售价(牌价)上贡献的票房,一般也就在10%到20%。最多这个数了。”80%的人买到的票价实际上也就是三四十块钱,他们来到影院吧台前都拿着各种各样打折卡、优惠券或者团体券,“拿着新影联发行的‘一票通’基本上就是三四十元就打住了,看《2012》和《阿凡达》也一样。”不是会员,不拿团体票,也不关注影院优惠活动的观众,只是看到一部片子的宣传,觉得不错就来了,这大概只占10%,“这些可能是有钱人,他不在乎,也可能是一年也不看几部片子的主儿。”(撰稿 王诤)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