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中国需要千万个王旭明
2007年08月02日 17:02:33  来源:大洋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我比较能抗压力”

    南方周末:你后悔从事这一职业吗?

    王旭明:实话说,委屈是有。但我不后悔。半个月前,国务院新闻办的王国庆主任和包括我在内的4个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的采访,节目录完后我们闲聊时,王国庆主任对我说,我国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只能打六十分,刚及格。

    我觉得他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甚至还稍稍高了一点。一方面,新闻发言人个人还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从整个制度层面、社会环境看,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和社会公众的认可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这个过渡时期,我充当的是第一个吃螃蟹或者敢于吃螃蟹的人。说高一点有某种开拓意义,说低一点就是有点不知好歹。但我确实感觉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太有必要了,我们的工作太重要了,如果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太有帮助了。

    南方周末:你怎么消除你曾经表达过的那些委屈和伤害?

    王旭明:我想,首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你,说大了是教育部党组的信任,说小了就是我的领导和同行们的支持,这对我非常重要。在他们那里,我听到对我的支持和善意的提醒与工作建议。

    此外,我的心理素质比较好,我比较能抗压力。但要说这些批评对我没有一点影响也不可能,多少会让我受伤害,在心理上留下点阴影,因为我不是超人。

    南方周末:你恨不恨你认为的那些误解你,故意曲解你意图的人?

    王旭明: “恨”好像不是很准确。“厌恶”。还不是光恨,也有恨的成分,包括烦,有时候常常有烦,就是那种厌恶的感觉。

    “我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

    南方周末: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能够提高所在部门的美誉度,你觉得你向媒体的发言,是提升了教育部的形象和美誉度,还是相反?

    王旭明:应该这样说,我的工作加强了教育部的透明和公开,加强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中国不仅需要一个王旭明,还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人,现在还远远不够。

    南方周末:你是新闻发言人,却经常成为新闻当事人,你觉得是媒体的悲哀还是你个人的悲哀?

    王旭明: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发言人职责的理解。首先我认为现阶段新闻发言人应当承担“传达政策、提升理念、引发深刻、丰富情感” 这十六字职责。

    新闻发言人第一职责是传达政策,但是仅仅传达政策远远不够,所以要“提升理念”。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种观念激烈碰撞,新闻发言人应该在工作中提升人们对新闻发言人价值、意义的认识,这是他们应负的责任。

    “引发深刻”是人们对很多社会现象、问题,只看表面不注重思考内质,肤浅成为一种习惯,新闻发言人应该领社会之先,引发大众做更深刻的思考。“丰富情感”就是新闻发言人应该把国家出台的政策、活动,和颜悦色告诉社会公众,和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

    到目前为止,我发现人们没有对我“传达政策”上有什么意见,批评集中在后面的“提升理念”、“引发深刻”和“丰富情感”上。但我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南方周末:你最喜欢的新闻发言人是谁?

    王旭明:国内的就是武和平、毛群安、王勇平和焦扬等,还有外交部的这几位发言人。公安部、教育部、卫生部是去年国务院新闻办指定办例行新闻发布会的3个试点单位,我们3个人关系很好。武和平的特点就是语言丰富,逻辑缜密,表达一致。他工作这么繁忙还写了好几本小说,他最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很好。

    国外我很喜欢美国总统和联合国秘书长的几位发言人,他们既沉稳老练又不失朝气魅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国外新闻发言人有很多种,但有一个人值得关注,就是萨达姆政权时的萨哈夫,据说还有很多国家要聘请他做新闻发言人,但他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他把新闻发言人做到了一种极致。

    南方周末:如果某一天你离开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

    王旭明:我希望有人说他曾经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进努力过,曾经前进过,曾经开拓过。我随时做好从事另外一个工作的准备。我这人一直希望有过的经历更多一点。我认为人生的财富就是经历。我做这事已经5年了,一切变化都在意料之中。(记者 张英/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 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