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网络时代,孩子需要“别样”呵护
2017-06-14 07:51:32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未成年人与世界联系的方式,网络空间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而上网时间也不断延长。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不断增加,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在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上网时长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小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14.9小时,中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22小时,上网时长也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指出,青少年上网的原因主要包括:在新环境中结交朋友,并就共同的兴趣实时交流,创建并共享原创的个人内容,分享音乐,玩游戏,建立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者尝试新的身份。于是,互联网时时伴随他们——在他们的口袋里或耳朵里,抑或是紧紧握在手中,嵌入至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一项对北欧五国的调查显示,9—16岁的男孩中69%使用互联网玩游戏,49%下载音乐,而女孩则用于发邮件(58%)和上网做功课(43%);据CNNIC最新数据,我国未成年网民普及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依次为:即时通信工具、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其中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率均超过网民总体,中学生群体的网络游戏使用率甚至高达70%。

  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现象日益严峻

  相比网络空间发展的迅猛高速,针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教育和保护体系已显现其滞后性与不完善。当前,各国青少年网民正在面临接触不良信息、不良社交、财产损失、违法犯罪、网络成瘾、认知缺失等风险。

  有数据显示,46%的中国青少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几乎每次或者经常会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其中色情信息是频率最高的类型,其次为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谩骂、恐吓等类型。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常常是以被动形式接触到不良信息,如在点击网页时弹出含有色情、暴力信息的图文、视频,在浏览资讯时看到其中插入的不雅图片。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中不仅有非法网站,不少正规的合法网站也常以“打擦边球”的形式用不良信息吸引眼球,同时这类内容的上传者、网站或其主机服务提供者常常不在本国,进一步增加了各国家、地区的治理难度。另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观念及心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犯罪。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遭受的经济损失人均133元,总体损失约915亿元。此外,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严重。

  此外,网络沉溺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增长趋势。不少研究表明,互动性较强的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沉溺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如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聊天或玩网游等更易让使用者沉溺其中,因而在以互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移动互联时代,伴随着网络向低龄群体的迅速渗透,未成年人网络沉溺问题也日益严峻。

  学界认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时间应该为每天不超过1.5小时,每周不超过10小时,而青少年上网时间普遍过长:韩国30%的未成年人每日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我国小学生上网时间为这一标准的1.5倍,中学生的上网时间甚至达到2倍。数据还显示,我国6—11岁青少年网民中有47.9%上网时间通常比预计时间长,12—18岁青少年网民中有60.8%有空闲时间就想上网,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网络依赖性。沉浸于网络世界常常给未成年人带来即时性的快感体验,然而焦虑与恐惧也随上网时长的增加不断增强,因此他们常常处于受挫与急躁易怒的情绪中;同时,过度上网还有可能强化个人的孤独感,造成社会退缩。

  家庭因素是影响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关键要素,然而不少父母、监护人将手机、电脑当作“电子保姆”,并疏于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而感受不到家庭温情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到网络世界寻求精神寄托,进一步造成恶性循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田颖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联网+”
    全国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联网+”
    香港:时尚之都的风采
    香港:时尚之都的风采
    葡萄牙首都上演城市节狂欢
    葡萄牙首都上演城市节狂欢
    旅日大熊猫“仙女”产下幼仔
    旅日大熊猫“仙女”产下幼仔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2129632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