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述评:危险的“荣耀” 危险的复活——写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

2014年07月25日 00:07:57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东京7月24日电(新华国际时评)述评:危险的“荣耀” 危险的复活——写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

    记者冯武勇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为实现其侵占朝鲜和中国的野心,偷袭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的清朝军舰,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120年后的今天,在日本靖国神社拜殿前,赫然矗立着两座记录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武功”的石灯笼。在日本右翼分子心中,这两座石灯笼是昔日“荣耀”的象征;而在爱好和平的世人眼中,这是记录罪恶历史的耻辱柱。

    “明治神话”的背后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壮烈的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右上)率“致远”舰等拼死抗敌,并以受伤之舰撞击敌主力舰“吉野”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图为战斗中的“致远”舰。 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偷袭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不宣而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一个多月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舰队在黄海被日本舰队击败。次年2月,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这支拥有25艘舰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威海卫(今威海)全军覆没。战败的中国与日本签下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款包括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等。从此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战争让中国各阶层人士开始觉醒,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救亡图存。如今又逢甲午年,炎黄子孙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 新华社发

    甲午海战中被日舰击伤的镇远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图为北洋舰队部分舰艇(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被称为“明治神话”。但“明治神话”并不限于废藩置县、置产兴业、文明开化,也包括在“富国强兵”“脱亚入欧”口号下发动的两场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作为日本近代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其结果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由此走向军国主义。

    在一本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甲午战争与10年后的日俄战争被描述为日本在“威胁”与“存亡”之际被迫作出的反应。而事实是,日本借两场战争占领中国台湾、吞并朝鲜,在中国东北和辽东半岛站稳脚跟,并利用马关赔款、辛丑赔款等战争“红利”整饬军备,伺机进一步染指中国领土。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的结果,让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误以为,战争和侵略可以带来富强,也令日本社会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百姓,普遍产生了日本作为列强的所谓“大国意识”。急剧膨胀的优越感,为军国主义思想的疯狂滋长埋下隐患。

   1 2 3 下一页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32811117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