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马航事件追踪】“心”伤难愈

2014年05月09日 10:26:04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姜春媛 孙博)在接近两个月的等待之后,5月2日上午,马航在北京发布通知,称将于当晚关闭北京的家属协助中心,停止在北京丽都维景酒店、珀丽酒店、春辉园酒店的食宿服务;马航在中国的三条服务热线将保持运作,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家属联络中心将于5月4日启动,负责与马政府、中国和马航总部的联络、通报最新消息,记录和回答家属问题。这也就意味着,翘首企盼奇迹发生的失联乘客家属,必须回到现实中了。

    视线回到3月8日清晨的首都机场。从本应按时抵港的MH370客机被一再告知晚点,再到早上8点马航官方宣布客机失联,这些围在到达出口的接机家属们,从那一刻开始,就被命运的漩涡一起卷到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两个月来,一条条消息,让他们在希望和绝望中跌宕沉浮,个中滋味,非亲历怕是绝难体味。

    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为我们还原了这期间家属们的心理活动周期。“第一阶段,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第二阶段,埋怨期: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空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第三阶段,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第四阶段,恢复期:不再做噩梦,开始适应新生活。”

    事件甫一发生,有关部门就立刻组织了心理专家去到家属集中的酒店进行早期心理急救。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告诉记者:“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分为早期的心理急救和心理危机干预。”显然,这项工作相对于一般的心理援助,更为棘手。

    “空难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干预时的心理辅导方式,需要处理的是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躯体和心理症状。”韦志中解释道,“不同的是空难属于一种人为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愤怒情绪,也更难以接受亲人的突然离去。”

    而对照上面所说的四个心理阶段,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危机干预也应分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介入。 “刚失联之后的介入,应该是围绕陪伴和评估的任务,因此这一阶段的效果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按照人们的普遍认识,可能效果是不显著的,但如果这一阶段的主导是陪伴、支持和评估,效果也许就能实现和更为显著。”韦志中举例说。

    梁红也说:“由于不确定性和失控感,会有焦虑、抑郁、悲痛、急躁、愤怒、自责等情绪,这时更多的是需要陪伴、无条件的接纳。”

    但现实是,由于我国目前关于这种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服务水平还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专业培训,并未建立起专门的组织系统,也就成为了实际工作高效开展的滞碍。

    反观国际。国外系统的心理干预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问世的。1942年,美国波士顿一场火灾造成近五百人死亡。就是这次大火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危机事件中影响心理反应的若干因素,有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由此开始。在美国,官方灾难心理卫生服务被列入联邦紧急事务应急预案。在发生国家紧急事件时,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即为服务项目之一。在日本、法国等急救医学较为发达的国家,也早已将心理治疗、心理援助渗入到急救医活动中。

    “我们需要从国家管理层面做更多的工作,进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相关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水平的提高。”韦志中说。

    据统计,灾害中一个罹难者至少会对他周围的一百个人产生较大影响。MH370的“水波效应”会波及到的人群其实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因此我们说,如果波诡云谲的客机失联是航空问题,是海洋问题,涵盖的是许多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所不了解的知识领域,那怎么样让这些失联乘客家属得到最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让他们从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中重拾生活的信心,就不仅仅是心理学问题了,更是社会学问题,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课题。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061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