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时代,肩负着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重任,世界各国气象部门竞相发力。大气无国界,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已成为世界气象发展的潮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从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的征途上步履铿锵,在国际舞台积极有为,国际话语权不断扩大,影响力显著提升。聚光灯下,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提出完善国际气象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气象现代化建设经验,加强区域气象务实合作,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大步迈向世界气象舞台的中央。
勇于担当 开放中展大国风采
在国际气象大家庭中,提起中国,来自五大洲的同行常常竖起大拇指。他们不仅为中国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点赞,也对中国气象部门的责任担当和开放包容表示赞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业务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气象局承办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气候中心、亚洲极端事件监测中心和区域培训中心等在内的18个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或区域中心。中国一贯积极参与WMO的各项计划和活动,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在WMO空间计划、数值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WMO等多边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技术援助、人力培训、设施援建等多种举措,积极履行承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进步。
2017年5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与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签署《关于承办高影响天气项目国际协调办公室的谅解备忘录》。徐相华 摄影
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与WMO加强合作,依托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针对发展中国家气象业务实际需求,持续开设气象预报、农业气象、卫星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气候预测等国际培训课程。截至2016年底,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3500多名气象水文领域工作人员来华参加培训,有效提升其气象业务科技水平。中国每年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气象水文部门提供50余个来华学习的奖学金名额,资助其培养高层次人才。此外,中国气象局与WMO每年举办的多国别考察活动,成为发展中国家近距离观察学习中国的大课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不容忽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维护赠送给亚太地区19个国家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用户站(CMACast)、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和卫星云图处理显示分系统 。这些设备和系统成为当地气象部门的主要业务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在2015年5月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当地通信中断,这套集成系统由于不依赖当地通信条件而独立运行,在震后24小时内成为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为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巴基斯坦气象局局长古拉姆·拉塞尔则表示,中国气象局向巴基斯坦赠送的气象业务系统和设备多年来运行平稳、效果显著,通过CMACast定期接收的“风云”气象卫星产品被应用于航空运营、天气预报、农业和环境等领域。
2017年9月11日,中国政府向肯尼亚援赠气象监测仪器。图片来源:新华非洲
非洲是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气象开放分享的触角同样延伸到了这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援非举措。
经过多次考察调研,自2013年起,中国向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刚果(金)、喀麦隆和苏丹等7个非洲国家援建气象设施,包括自动气象站、人工气象观测系统、MICAPS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目前,首批援建工作已接近尾声。五年来,中国气象部门共派出约70名气象专家赴非洲进行项目建设实施和人员技术培训,推动这些气象设施在非洲“生根发芽”,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津巴布韦气象局局长、WMO非洲区域协会主席阿莫斯·马卡拉乌称赞中国援非气象设施大大提高了津巴布韦的森林火灾监测水平,使其气象防灾预警能力提高了60%。
中央气象台技术人员在津巴布韦帮助当地人员使用MICAPS系统。
科技合作 借力助推气象现代化
在通往气象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气象部门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利用国际资源,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提升我国气象科技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在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国际机构气象合作等方面,着力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人才交流与智力引进,科技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与23个国家的气象部门、两个国际机构签署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议定书和会谈纪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气象部门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举行了定期或不定期双边工作组会议,开展合作项目。
2017年5月7日至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率团访问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和德国气象局,期间更新签署《中国气象局与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关于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交换和分发合作协议》。虞俊 摄影
欧美是当今气象科技发展的“领头羊”,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与欧美气象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中英两国气象部门在数值预报、气候与气候服务等多领域深化合作,其中,双方共同发起的合作项目“从气候科学到气候服务”(CSSP)列入了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英时签订的《中英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附件,并被列入《中英联合创新基金2014-2015工作计划》。三年来,双方在气候业务与研究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了一批年轻骨干人才,并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重要气候现象可预报性分析、年代际变化认识、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中美双方在大气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气象局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共同提交的有关灾害性天气监测联合研究、温室气体监测、气候科学与气候服务、空间天气业务预报和服务四项合作活动被纳入第七轮中美战略对话的成果清单。在2017年10月31日召开的中美大气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20次会议上,双方确定继续在气候和季风、开发性研究、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现代化、卫星气象等五个领域深化合作。
中国气象局还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除欧洲会员外,签署正式合作协议的两个国家气象部门之一。双方在数值预报技术、资料同化、卫星资料、气候等领域开展合作。此外,中国与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气象部门在热带气象、交通气象、气候变化、极地研究、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
中国气象局还瞄准国际前沿,利用国际专家资源促进国内业务发展。目前已建立了在“风云”气象卫星、数值预报、气候等方面的国际咨询机构,对标国际气象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为未来气象发展和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互利共赢 气象合作融入“一带一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审时度势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与气象开放合作的传统不谋而合,中国气象局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区域防灾减灾合作和气象科技交流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气象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5月14日,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
2015年10月,首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气象部门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确定了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研究、机制建设这三大合作领域。
2016年9月,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南宁召开,中国与东盟国家代表围绕加强区域气象合作畅所欲言并达成共识,一致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简称《南宁倡议》)。双方决定未来在区域气象合作机制建设、气象观测、气象灾害联防、业务技术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时,代表中国气象科技先进水平的气象设备与服务展首次亮相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区域气象技术产业合作提供了机遇。
2016年9月11日,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南宁召开。韦坚摄影
“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愿景与WMO促进国际和区域合作、加强气象交流的理念相契合。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与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加强区域气象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减轻灾害风险、气候服务、综合观测、研究与能力发展等多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气象合作,中国气象局还联合中国香港天文台提出了“提升二区协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能力试点项目”,将通过推进“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的共享和应用、气象设备和技术援助、数值天气预报、人员培训、共建共享服务网站等方式,实现对区域气象灾害的联合监测和预警,从而推进我国在气象领域与相关参与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
区域合作之外,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增添信心。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全球预报系统,已开始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预报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提供支持;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已成功为中国至巴基斯坦、南非等多条航线的船只提供精准、安全的导航服务,打破了远洋导航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中国气象局与巴基斯坦气象部门合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瓜达尔港气象站即将建设完成……
回望过去的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昂扬奋进、勇攀高峰;在共同守卫全球人民福祉中敢于担当、乐于分享,收获了来自世界的尊重。
展望未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中国气象必将为全球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