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一笔地理国情账 历时三年终查清
2017-04-26 08:12:05 来源: 工人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植用地,多少林地、草地、沙漠、河流、公路、铁路……这些最基本的地理国情要素,因为各分管部门和地方标准不够统一,加之各种数据缺乏权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没能算清楚。如今,我国地理国情“家底”终于被全面摸清了。

  4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买合苏提称,中国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已经全部出炉,这项长达三年多的普查工作,将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彻底查清,并形成数据库,定期监测,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摸清地理国情形势逼人

  地理国情是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要素和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情况。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介绍,多年来,一些省份和部门公开的关于地理国情的统计数据,与国家掌握的整体数据往往存在出入,而且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不可否认,这样一笔糊涂账的形成,有技术因素的存在,因为当时的测绘技术和装备水平达不到,许多数据在测量和统计时只能模糊处理;更为不能忽视的是,由于这些地理要素分属不同部委、省市管辖,受到各种统计口径和标准的影响,多年来,到底有多少数量,处于什么状态,往往缺乏精确、科学的数据。

  以一片土地为例,一定时期内,农业部可能认定其为种植用地,但其它部门也可能认定其为草地,林业部门可能认定其为林地,这样就会被双重统计,甚至多重统计。这些数据的不准确、不客观,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为了彻底摸清我国的地理国情家底,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当年8月19日,普查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在4月24日正式对外公布。

  保证精准和客观是考验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介绍,这次普查结果以2015年9月的数据为标准时点数据,首次取得了我国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未含港澳台地区)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相互关系,将为后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支撑。

  据悉,此次普查的数据成果准确率超过了99.7%,处于高水平。由于此次普查的许多数据与此前各个分管部委、省市的数据有出入,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性,普查小组做了大量的工作。

  “普查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和各个部门的数据逐项对接,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听取大家的意见,看数据之间有什么差异。整个对接下来以后,我们目前的数据没有做一项改动,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解释。”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告诉本报记者。

  据悉,整个普查过程之所以能够保证准确且快速,与采用的一些高端设备和技术手段有关。整个普查过程广泛使用了高端装备和技术手段,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车、无人机航拍、外业调查轨迹跟踪等。

  除此之外,参与此次普查工作的乙级以上测绘资质单位超过400多家,包括5万多名普查专业技术人员。

  正是因为投入如此大的物力人力财力,在普查成果的精度方面,此次普查也创造了历史:统计指标超过300个,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全国重点要素最小采集面积为400平方米,城市中心城区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这也意味着,通过这次普查,对于城市中长20米、宽10米的建筑物都可以在地图上清晰反映出来。“如果将以往呈现的地理国情比作画像,经过此次普查后的就是一幅照片,更加清晰准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告诉记者。

  如何用活沉睡的宝贵数据

  地理国情普查完了,数据库也搭建完毕,但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发挥其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理、资源调查方面的作用,不让它们成为“睡美人”,这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重要工作。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若梅随意一点鼠标,在电脑地图上任意点击一个城市,城市的地形图立即显示出来,并可以不断放大,直到看到精确到几米的建筑物。

  “北京市利用这次普查成果中关于单体建筑的数据,与北京市城市规划用地数据进行匹配和对比,准确得到了违法用地、违规建筑的总量和空间分布,有效解决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底数不清的问题。”库热西·买合苏提说。

  这只是数据具体使用的一个例子。实际上,这些数据资源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基础作用,服务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和重要监测。

  在201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依靠普查数据,开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专题性监测,获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主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稳定性三个方面的现状和变化信息,掌握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形成了一系列监测报告、图鉴和数据成果。

  依靠此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国家发改委也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地理国情监测。该区域2013年、2015年、2016年三年的PM2.5平均浓度基本保持不变,但京津冀东南部地区高浓度污染范围明显减小,这样的结论通过三张地图,一目了然。

  据了解,由于数据准确、客观,此次地理国情的数据吸引了一些部委和省市的关注,包括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在内的许多部门已经提前使用这些基础数据开展工作,比如住建部已经利用这些数据,开展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记者 孙喜保)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谷玥
相关新闻
  • 中国首次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公报发布会。下一步将积极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库热西·买合苏提表示,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中国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
    2017-04-25 02:41:54
  • 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提供科学决策“大数据”
    24日上午,我国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正式对外发布。此次普查历时三年,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如此庞大的普查工作,有何意义?
    2017-04-24 22:11:19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中意在北京天坛进行警务联合巡逻
    中意在北京天坛进行警务联合巡逻
    趣味校园象棋文化节
    趣味校园象棋文化节
    南京:“中国造”试车场高速环道即将投运
    南京:“中国造”试车场高速环道即将投运
    从“温饱田”到“致富田”——柴达木绿洲农业“蝶变”之路
    从“温饱田”到“致富田”——柴达木绿洲农业“蝶变”之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8311208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