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湖南:紧盯“一带一部”发展定位

2016年12月27日 13:34:05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通车在即的株洲枫溪大桥(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精准扶贫”保区域发展平衡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湖南要实现“过渡”,保证区域发展平衡,必须先打好脱贫攻坚战。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扶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三年来,湖南从这里开启了湘西扶贫新征程,并探索可复制的扶贫经验。

  走进十八洞村,从前3.5米宽的进村小路已经升级改造成6米宽的柏油马路,全村225户,家家门口修了石板路,户户通了自来水,农网改造也已全部完成。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比2013年增长115%。

  十八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施金通告诉记者,以前贫困户主要由村支两委申报,容易片面、主观甚至“优亲厚友”。2014年十八洞村开群众大会,让互相知根知底的群众自己评贫困户,评出对象在村里张榜公布,识别出贫困户120户483人。

  此后,十八洞村的“精准识贫”探索被广泛复制。截至2016年4月,湘西州完成了1200个贫困村和50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而在湖南全省,在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确认后,到2015年底建档造册登记贫困人口465万,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精准识别后就要精准帮扶,分类施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办主任李卫国告诉记者。

  从2014年开始,湖南探索“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发展路子。

  在湘西,产业扶贫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当家产业,挖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转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等靠要”思想。

  “我们将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人均’向‘人人’转变,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李卫国说。

  遵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不栽盆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重要指示,湘西重点抓了整体推进示范村建设、扶贫建房示范村建设和产业开发示范园建设“三大试点”。

  目前,湘西共有100个扶贫攻坚示范村、33个扶贫建房示范村和100个扶贫产业示范园。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管理。”李卫国说,湖南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求确保将有限资金用在真正的扶贫对象身上,切实起到减少和消除贫困作用。湘西全面落实这些要求,完善落实了干部结对帮扶机制、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和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4至2015年,湘西减少贫困人口23.48万人;2016年上半年,减少贫困人口5.83万人;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湖南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降至445万人,贫困人口规模由全国第三位降至第五位,贫困发生率降至7.84%。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575元,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19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