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求解城市“车之困”

2016年07月26日 08:03:53 来源: 半月谈网

  专家对话:缓解“车之困”路在何方

  汽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已经离不开汽车。如何既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又摆脱与汽车相伴的困扰,是许多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的一大愿望。那么,为了缓解“车之困”,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市民在太原市一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取车 詹彦摄

  主持人:堵车愈演愈烈,大家认为缓堵的最有效方式是什么?

  潘海啸(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缓解拥堵,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做好城市交通空间管理,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今天人们的出行之所以越来越愿意选择小汽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许多方面都是从方便小汽车使用角度出发的。在考虑城市空间布局时,应当首先考虑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优先次序,我认为应当是“行人导向>自行车导向>公交导向>私家车导向”。

  刘文俭(青岛市委党校教授):我国一些城市自行车道已经形同虚设,有些自行车道被汽车挤占了,有些自行车道直接被取消了。因为这样,本来愿意骑自行车上班的居民,选择了开车,结果路上更堵。现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包括青岛的黄岛区,开始发展自行车租赁,这个方向应该提倡、鼓励。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程德安(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发展公共交通当努力实现便捷换乘。当前,城市的交通工具十分丰富,除了私家车外,还有公交、轻轨、地铁等。但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往往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比如,坐公交出来要走很久才能到轻轨站等等。因此,在规划上,一定要兼顾多种交通工具的衔接,比如在地铁人流量大的站口,要预留足够的停车空间,尽可能方便群众公交出行。

  主持人:解决停车难是一大课题,出路在哪里?

  刘文俭:为什么停车难?除了车多,停车场少、停车位不足和布局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地下停车场。日本地下空间就利用得很好,经常是地面上一片绿化,从旁边一个入口下去,下面别有洞天。我们也应该大力向地下要空间。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下国家的去库存政策,把一些楼变成立体停车场。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了。

  吉羊(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教授):我同意刘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立体空间,在地下建设停车场,地上建停车楼,解决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尤其应在商业区、医院、学校等停车密集场所周边,建设立体停车场。对于现有的停车场要进行整合,加强管理,规范停车秩序,对乱停乱放、违规占道等行为进行治理。

  主持人:有人认为不少机关大院等停车资源浪费严重,尤其是下班之后,应该允许社会车辆停放。大家觉得可行吗?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开放使用?

  刘文俭:很多单位的停车场,下班后完全可以放开,当然可以收点费用,有偿停车。但总的理念应该是充分调动利用这些资源。将来随着公车改革的落实,单位的停车场可以更多向社会开放,关键是加强管理和引导。

  潘海啸:能把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是好事。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都要考虑到。比如说安全问题怎么解决,谁负责收费、收多少等等,都要有具体的方案。除了机关大院,还可以考虑发掘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内部的停车位资源。

  程德安:我觉得除了机关大院外,学校以及公共道路都是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学校方面,寒暑假以及晚自习后,大量空间是闲置的,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以让社会车辆进入。而一些公共道路,白天可能很拥挤,但是到了晚上则会相对宽松。可以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为车辆提供停放。目前,重庆的一些地方采取这种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主持人: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车辆资源、停车位资源都可以更加高效地加以利用,这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

  程德安: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城市深度融合,智慧城市风生水起。之前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引,驾驶员寻找车位往往很盲目,挤占了城市道路空间的同时,也造成车位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各个平台的停车位信息搜集并发布给驾驶员,将大大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降低城市道路的空间挤占。

  刘文俭:除了停车位,车辆也可以共享。在一个小区之内或住在附近的人,上班目的地或路线相同的,几个人可以协商,这个月我开车,下个月你开车,下下个月他开,这样就会减少不少车辆上路,车少自然就不堵了。同时,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新能源汽车,供市民租赁使用,这也算是一种共享经济。德国就提供小型电动汽车出租,而且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基本能满足租车人的需求,现在已经发展了400多万会员,加上德国轨道交通发达,这几年德国年轻人的购车欲望下降了35%左右。这些经验都可以借鉴。

  潘海啸:共享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多大程度还不好说。尤其在一些交通流量很大的地区,可能作用比较有限,比如上海虹桥枢纽就出现过因为网约车多导致拥堵、车进不去出不来的情况。我认为,城市交通问题具有复杂性,任何单一技术措施都难以达到改善城市交通的目的,要从空间规划、车辆技术、信息技术、交通管理、政策措施、经济手段多方推进,并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取得足够成效。

  主持人:造成“车之困”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早年在发展汽车产业时,预见不足、规划不够科学全面。面向未来,在这方面应该怎样改进?

  程德安:不得不说,我们在发展汽车产业之初企业和相关部门机构缺乏系统考虑,只注重生产和销售,没有考虑到汽车与房地产、道路交通以及城市空间的对接。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了汽车产业拉动经济的一面,从产业结构考虑得多,对人的影响考虑得少。直到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出行成本大幅增加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把目光再放长远一些,思维再放宽阔一些,用系统论的观念,来全面考虑汽车产业,而不是只关心汽车的制造、技术、销售等问题,而忽视汽车与人的关系的问题。

  刘文俭:的确,当年我们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拉动就业方面考虑,简单地拉动需求、满足需求,但是对汽车可能带来的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预见不足,这是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在来看,我认为还是应该合理控制汽车规模,多发展公共交通。即使是新能源汽车,能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但同样解决不了堵车、停车的难题,如果不注意科学规划,未来的交通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解决城市出行问题贡献力量。在这样一个汽车社会里,我们应该提倡哪些“汽车文明”?

  刘文俭:汽车文明十分重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路口前面明明已经堵死了,后面的车也不管不顾,只要是绿灯就往前开,结果堵在交叉路口的中央,把四个方向全部堵死。实际上,文明驾驶就不应该抢绿灯,走到路口,绿灯虽然亮着,但前面车已经堵住了,就别走了。这样,横向来车就能顺畅通行。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践行“汽车文明”。

  吉羊:倡导“汽车文明”,最基本的应该把遵守交通规则放在第一位,要把从驾校学来的知识贯穿始终。

  程德安:车越来越多,文明素养不能跟着一起提高,路只会越来越堵。因此,汽车文明至关重要。践行汽车文明,一是要遵守规则。乘车时,排队上车;开车时,不加塞,不抢行,不强行变道,不占用应急车道,不向窗外乱扔垃圾;走路时,不乱穿马路。二是要有公德心。乘车时,年轻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同时大家应该互相体谅、互相谦让。三是要有系统的观念。整个社会是个系统,个体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度地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就会把系统正常的循环给破坏,自己也无法避免受到影响。(记录整理:苏万明 韩振 马晓媛 郭雅茹 主持人:高远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陈俊松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91781581